
作者:封福育
页数:196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550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各种新老制度的更替与衔接给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我国投资和出口日益趋于饱和。在此背景下,启动国内消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却远低于同期GDP增长,居民消费率长期在低位徘徊。这意味着消费需求疲软已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运行的隐忧。因此,深入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及其决定因素、启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丰富政策蕴含。
作者简介
封福育,江西临川人,1976年4月出生,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7月任教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至今,现在职称为副教授,从事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书特色
在总结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封福育著的《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并利用钱纳里标准测度了我国最优居民消费率,指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其次从理论上探讨了流动性约束、消费信贷、收入不确定性、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而后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回顾
第一节 消费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成因剖析
第三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第一节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
第四节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专项调查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测度分析
第一节 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波动特征与变化趋势
第二节 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我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测度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性约束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模型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消费信贷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实证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收入不确定性的测度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风险分担与跨期平滑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模型框架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宏观政策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十章 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发展消费信贷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缩小收入差距
第四节 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结构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回顾
第一节 消费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成因剖析
第三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第一节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
第四节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专项调查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测度分析
第一节 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波动特征与变化趋势
第二节 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我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测度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性约束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模型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消费信贷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实证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收入不确定性的测度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风险分担与跨期平滑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模型框架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宏观政策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十章 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发展消费信贷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缩小收入差距
第四节 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结构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