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彦君
页数:29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633521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戏剧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样式,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传承下来。站在当代的基点上回首遥望,人类戏剧的明亮光芒最初只在几个点上闪耀,这几个点上的光芒也并不同时亮起,它们间歇性递相呈现。然而,它们却持续不灭、生生不息,最终发展成覆盖全球的状貌。我们不得不感戴人类早期戏剧对于现代文明的奠基之功。
作者简介
刘彦君,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多次承担和院级科研项目,曾担任国家精品工程、文华奖、曹禺戏剧奖、老舍戏剧奖等奖项评委。著作有《东西方戏剧进程》、《中国戏曲发展史》等近十种,论文百余篇。 廖奔,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和文化研究。著作有《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古代剧场史》十余种,论文及评论文章数百篇。曾先后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倡导“国剧本位”的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关注本土戏剧传承与濒危剧种保护。出版专著《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9部,曾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二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多项学术奖。
本书特色
刘彦君、廖奔著的《中外戏剧史》介绍:人类的步伐迈入了21世纪。戏剧这个至少有5000年历史的艺术样式,这个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艺术样式,虽然不断遭受到现代新兴媒体艺术的冲击,却仍然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普及和盛行的艺术样式。它的足迹遍及人类各个群落,可以说有人群即有戏剧。戏剧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它还将伴随人类历史的延伸而繁衍下去。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
第一节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
第二节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第三节 古希腊喜剧家
第四节 古罗马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 古代剧场
第六节 中世纪宗教戏剧
第二章 印度梵剧
第一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舞台特征
第三节 马鸣、跋娑、首陀罗迦
第四节 迦梨陀娑
第五节 戒日王、薄婆萨提
第六节 梵剧剧场
第三章 中国戏曲
第一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舞台特征
第三节 关汉卿
第四节 《西厢记》与《琵琶记》
第五节 汤显祖
第六节 “南洪北孔”
第七节 戏曲剧场
第四章 日本能、狂言与歌舞伎
第一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舞台特征
第三节 世阿弥
第四节 狂言剧作
第五节 近松门左卫门
第六节 近松之后的剧作家
第七节 日本古典剧场
第五章 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欧洲戏剧发展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戏剧复兴
第二节 莎士比亚
第三节 古典主义戏剧与莫里哀
第四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戏剧
第五节 浪漫主义戏剧
第六节 现实主义戏剧
第七节 易卜生
第八节 萧伯纳、契诃夫
第九节 舞剧
第十节 歌剧
第十一节 剧场的发展
第六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戏剧的反叛
第二节 象征主义戏剧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
第四节 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戏剧
第五节 各种导演观念与体系
第六节 布莱希特叙事剧
第七节 存在主义戏剧
第八节 荒诞派戏剧
第九节 新写实戏剧
第十节 形形色色的实验戏剧
第十一节 音乐剧
第七章 西潮东渐与中国戏剧变革
第一节 西潮东渐与东方戏剧变革
第二节 中国戏曲革新与话剧诞生
第三节 曹禺
第四节 从戏曲改革到“革命样板戏”
第五节 新时期的戏剧变革
第八章 世界各地戏剧的发展状貌
一、欧洲戏剧
二、东亚和南亚戏剧
三、中西亚与北非戏剧
四、拉丁美洲戏剧
五、北美洲戏剧
六、大洋洲、黑非洲戏剧
七、国际戏剧协会
结语:人类戏剧的未来
参考书目
节选
《中外戏剧史》: 梵剧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娱乐神明,它的演出是在神庙里进行的。随着梵剧的逐步兴盛并成为大众化的表演艺术,专门化的演出场所——剧场也就出现。梵剧的剧场成熟于何时,缺乏文献记载,但至少在公元前后的婆罗多《舞论》中,已经对其建造方法、建造过程以及各建筑部分的细节有着具体描述,说明当时印度的剧场建筑形制已经稳定并且比较完善了。 当然,由于《舞论》对于剧场建筑结构的叙述语言中有缺环,又缺乏实物参照,因此对于梵剧剧场的具体结构后人还是无法弄得很清楚。现在只能根据《舞论》提供的材料,加上后来一些印度古典论著里的辅证,对之作一大体介绍。 梵剧的剧场有三种不同的平面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又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规格。其中为神明演出用的剧场为大型,长度大约为108cubit;中型的给国王、后妃和宫廷宠臣看戏用,约长64cubit;普通民众观赏用的剧场为小型,仅长(宽)32cubit。《舞论》中接着又具体描述了给普通民众用的两种剧场形制。一种是长方形的,长度约为64cubit,宽度约为32cubit。一种是正方形的,长和宽部约为32cubit。《舞论》还强调说,普通人用的剧场尺寸不能超过上述规定,因为在太大的剧场里,观众不容易看清楚台上演员的面部表情,而演员朗诵、念白和歌唱的声音也会减弱,失去美感。从对观看效果与声音效果的注重来看,当时的梵剧剧场建筑已经具备相当的科学性。 这里以长方形的剧场为例。剧场从中部一分为二,一半为观众厅,一半为舞台区。舞台区又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表演场,后半部分为演员休息室。休息室同时供化装和制造舞台音响效果用,其墙壁涂成绿色,称作绿房子。从休息室到表演场有左右两个门,类似中国传统戏台的上下场门。表演场又一分为二,前面一半每边建一个阁子间,留出中间部分作为前台表演区,后面一半作为乐队演奏区,前后两半之间有幕布相隔,乐队的位置处于休息室两个门之间。阁子间的地面比表演区高出约1.5cubit,阁子间可能也用于辅助演出。 表演区的地面用坚硬的黑土或深色土填实整平,要平得如镜子一样。上面用木板搭成两层的格局,用于表现不同的空间,如楼上楼下。墙壁上有小窗户,遍布雕刻图案,挂着美丽的花环,整个舞台造得就像一个山洞。它得能够避风,并有好的听觉效果。 剧场里面有许多木头柱子支撑屋顶,柱子上布满人物、动物、植物的雕像或图样。外墙用坚固的砖垒结实,各处的墙壁先用泥抹上,细致地涂上白灰,然后再绘制上各种壁画。由于各种鲜艳色彩、精美的雕饰物的作用,剧场里面显得富丽堂皇。 观众区的地面高于表演区约1.5cubit,与阁子间的地面高度相同,从前往后用砖、木材料垒成阶梯式,上设排椅,一排比一排高1.5cubit,使观众的视线不受阻碍,所有的座位都能让观众看到表演。观众区被涂成不同颜色的柱子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供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入座。最前面的白色柱子表示这里是最高种姓婆罗门的座位区,其次的红色柱子表示这里是第二种姓帝刹利的地盘,再次的黄色柱子指示第三种姓吠舍之座,又后面的蓝色柱子指示第四种姓首陀罗的位置。还有其他颜色的柱子,供各种杂色人等入座。这种将剧场座位按种姓区分的做法,充分证明了它是供较大范围内的社会公众使用的,也就是说,梵剧的剧场是对公众进行公开演出的。 当然,宫廷里面的剧场就不是这样了,它的观众座位另有设计。国王的位置在大厅中央,当国王落座于华贵的狮子宝座上,他的左右坐着他的后妃宫眷们,后面被宫廷侍女所环绕。再后面坐着王室成员、部长、将军、天文学家、占星学家、宫廷医生、心理学家、荣誉诗人、贵族男女,等等。仆从和宫廷卫士们则侍立四角。 梵剧剧场的兴建有着严格的仪式程序。建筑者先要虔诚地选出剧场的坐落点,那里的土壤必须是坚硬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色要深,要将土中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纺一根白线来测量剧场的周长,线必须柔韧,测量时手必须把它握牢,如果不慎弄断或脱落,人们相信就会引起人亡、动乱或其他严重后果。量好以后,在一个吉日开始奠基,这时要向神明献送祭品,同时擂响所有的鼓。三日以后,外墙已经砌好,在一个吉祥的黎明时刻,开始在内部竖立柱子,此时同样有各种繁琐仪式,如奏乐和祭献。柱子要竖稳,如果晃动、倒下,人们认为这就会带来旱灾、死亡、敌国入侵的可怕后果。整理表演区的地面以及埋设柱子时,要在里面各处埋上珍贵的珠宝黄金。从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古代印度人对于兴建梵剧剧场工程的虔敬心理,它透示了梵剧演出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尊崇地位。 从以上描述可以知道,梵剧剧场在公元前后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与古希腊、古罗马利用地形建造的大型露天剧场不同,它完全建造在平地上,而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它的演出场地没有台子,低于观众座位,这一点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剧场是一样的,但是它的观众厅建筑规模过小,致使每次观看演出的人数很少,又与古希腊、古罗马剧场正好相反,但这种小型剧场充分考虑了歌唱效果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