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石启龙
页数:338页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17167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部分十五章节, 分跨市场操纵的前提: 跨市场交易、跨市场操纵的实质: 市场操纵行为、跨市场操纵的具体方式、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内容包括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的市场结构、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之间的价格联动机制、股票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间跨市场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实质解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演进等。
目录
第一章 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的市场结构
第一节 金融虚拟性理论
一、金融资源理论:金融虚拟性理论的逻辑原点
二、金融工具理论:金融虚拟性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金融虚拟性存在和演进的基础
第二节 金融虚拟化的基点:货币的生成与演进
一、实物货币时代
二、金属货币时代
三、信用货币时代
第三节 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发展:金融虚拟化的发展
一、股票的生成
二、股票市场及其基本功能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金融衍生品:金融虚拟性的拓展
一、金融衍生品及其虚拟性表现
二、股指期货的基本属性
三、股指期货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之间的价格联动机制
第一节 股票与股指期货的定价与套利理论
一、股票的定价与套利理论
二、股指期货的定价与套利
第二节 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
一、期货价格功能的演化
二、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新解
第三节 股票与股指期货的关联关系
一、股指期货交易特征
二、股票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的结构差异
三、股票与股指期货间的信息传导机制
四、股票与股指期货之间的关联关系表现
第三章 股票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间跨市场交易
第一节 跨市场交易的表现
一、跨市场交易的界定
二、跨市场交易的类型
三、跨市场交易的主体
第二节 跨市场交易的风险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
二、跨市场交易风险的表现
三、跨市场交易风险的特征
第三节 跨市场交易风险的生成原因
一、跨市场交易风险的内因
二、跨市场交易风险的外因
第二部分 跨市场操纵的实质:市场操纵行为
第四章 市场操纵行为的实质解读
第一节 欺诈解释框架
一、欺诈:对操纵市场行为的古典解释框架
二、市场欺诈理论:欺诈理论的拓展
第二节 价格(价量)操纵解释框架
一、价格操纵理论
二、价量操纵理论
第三节 金融商品(资本)非正当控制解释框架
一、资本:实质解释框架的新要素
二、市场操纵行为实质内涵的拓展
三、非法控制解释与我国法律规范的兼容性
四、金融商品操纵与市场资本操纵的关系
第五章 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演进
第一节 股市早期的市场操纵
……
第三部分 跨市场操纵的具体方法
第四部分 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
节选
《跨市场操纵:生成、模式与法律监管》: 一、金融资源理论:金融虚拟性理论的逻辑原点 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一种与自然资源相对的社会资源,其不仅是一种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更是一种有限的、社会化的战略性资源。金融在自然属性方面表现为一种稀缺性的社会战略资源,同时,金融在社会属性方面又可以对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生激发、推动、扩展、诱导、调节和配置功能,这是金融的特殊属性。①金融资源理论将金融资源概括并抽象为三个紧密关联的层次。 首先,货币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货币作为金融资源的微观层次和基础层次,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经济范围内,其存量与质量受客观经济环境和条件的严格限制,货币短缺会严重制约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造成通货紧缩,但与此同时,超过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也会产生严重通货膨胀。 其次,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其中,金融组织体系包括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规范金融活动的法律、法规等,金融工具体系包括传统型和创新型金融工具。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为货币借贷和运动提供了外部环境,金融工具是货币借贷和运动的载体;另.方面,只有借助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金融功能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金融组织体系与金融工具体系构成了金融资源的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需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 最后,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是货币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国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现存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是金融资源的“硬件”方面,金融总体功能则是金融资源的“软件”。因此,金融资源能否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但有赖于一定的货币存量和完整健康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而且有赖于建立在货币资金存量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基础之上的金融总体功能的发挥。 金融资源理论从金融的实质出发,比较全面、系统和准确地对现代金融的基本含义进行了高度抽象地归纳总结。基于此,《跨市场操纵:生成、模式与法律监管》对金融虚拟性的理解和认定是从金融资源论出发的,金融虚拟性所研究的重心实质上是金融工具的虚拟性和金融工具交易所导致的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一种脱离。金融资源,特别是货币这一基本核心金融资源,表示的是一定时期的价值积累和凝结,是对其他各种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索取权、支配权和拥有权。金融资源一般很少受到国别或地域的限制,尤其可以通过借贷这一形式在不转移其他所有权的条件下取得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并具有自我增值的功能。这同其他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存在本质差异,因此才有可能形成巨额的资本国际流动,才可能存在一国范围内的资本输出与输入。此外,金融资源还可以通过金融体系,运用金融工具,并借助于总体金融功能的发挥,使目前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活动相对脱离真实的生产和交易的需求,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这给过度投资、疯狂的金融投机以及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① 二、金融工具理论:金融虚拟性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金融工具,又称金融产品、金融商品,意指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或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既是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对象,同时也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保单、期货、期权和种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标准合约,如存款、贷款等也属金融工具,属于信用关系契约。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工具是金融资产在市场交易中的表现形式,而金融资产则是从财富、存量角度对金融工具的考虑结果,是指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并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主要特征是可以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持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金融工具必须具备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这三个基本属性,属性关系的演变促进了新型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金融创新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涌入了金融市场,它们在契约的基本特征、期限、市场销售、安全性、可兑换性、票面收益率水平和特点以及发行者与持有者的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金融工具的类型种类繁多,按照其体现的关系不同,可以划分为债权凭证和股权凭证,前者体现了凭证持有人与发行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后者体现的是凭证的持有人对发行人资产的所有权;按照其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直接金融产品和间接金融产品,前者是指由资金的赤字单位为筹措资金而直接发行的证券,又称为“直接证券”或“本源证券”,主要包括政府和公司债券、股票以及其他的中短期债务凭证等;后者是指金融中介机构为了吸收储蓄而发行的辅助证券,又称为“间接证券”。按照其与实物资产(如厂房、设备和土地等)的联系紧密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原生金融工具”和“”,前者与实物资产存在着相对较为紧密的联系,如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债券和股票等,后者则与实物资产的价值存在着不那么直接、有时甚至是非常松散的联系;金融工具按照流动性可依次分为:货币一短期负债一长期可转换负债一长期不可转让负债一可转让股权一不可转让股-信托凭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