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景世成
页数:348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31007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丛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在进一步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评价了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明确了困难瓶颈和关键环节,提出了进一步确保山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
目录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四节 社会发展理论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源流
第一节 小康思想的溯源
第二节 古代小康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近代小康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全面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第二节 从小康社会到“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节 从温饱型小康到总体小康
第四节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第三节 “中国梦”与“新三步走战略”
第四节 “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五章 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
第一节 从贫困落后到基本温饱的实践(1949-1989)
第二节 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1990-2000)
第三节 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的迈进(2001-2012)
第四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2012年至今)
第六章 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价
第一节 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价
第三节 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第四节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节 以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五节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振兴和民营经济发展
第六节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第八章 以转型升级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山西全面转型战略演进
第三节 山西经济结构特征及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绩
第四节 新形势下山西全面转型路径选择
第五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加快推进全面转型建设
第九章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第二节 在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和实施路径
第四节 山西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第十章 以扶贫开发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以扶贫开发推动山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山西贫困与扶贫开发现状
第三节 山西以扶贫开发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形势分析
第四节 山西以扶贫开发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与路径选择
第五节 山西以扶贫开发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第三节 山西综改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推进山西综改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五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后记
参考文献
节选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丛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之后,党中央主要着力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和不断总结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这些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措施,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200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着重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保障代表的知情权,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为代表深入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创造条件,支持、规范和保证其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二是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的作用,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2005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2006年2月8日和7月24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新变化,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工作范围。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自治制度,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把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曾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2003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争取在立法工作上,实现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到2008年,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为主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7个法律部门、3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