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秦大河
页数:3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305657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第一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1.1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1.2 IPCC和气候变化科学
1.2.1 IPCC的组成
1.2.2 IPCC的工作规则、程序和机制
1.2.3 IPCC评估报告和系列报告
1.2.4 IPCC评估报告的意义和作用
1.2.5 IPCC AR5及其主要结论
1.2.6 IPCC特别报告和方法学报告
1.2.7 IPCC工作的综合交叉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1.2.8 IPCC的未来发展
1.3 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
1.3.1 独立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各个分量在不同的时空尺度的变化显示,整个气候系统都在变暖
1.3.2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1.4 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的气候变化
1.4.1 气候的自然变率
1.4.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4.3 1750年以来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排放
1.5 IPCC社会经济情景沿革
1.6 气候模式的发展
1.6.1 气候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1.6.2 从大气环流模式到地球系统模式
1.7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1.7.1 气候变化的决策基础
1.7.2 通过适应和减排措施等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
1.7.3 适应路径和减缓路径的特征
1.7.4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等
1.8 发展中国家在IPCC活动中的作用
1.8.1 发展中国家参与的重要性和IPCC奖学金计划
1.8.2 中国的作用和贡献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附件
第2章 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
2.1 气候观测系统
2.1.1 当代气候观测系统的发展
2.1.2 气候系统观测要素与数据集
2.2 气候变化长期序列的构建
2.2.1 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序列的构建
2.2.2 影响气候变化检测的非均一性
2.2.3 大气再分析
2.3 观测到的大气圈与地表变化
2.3.1 大气成分的变化
2.3.2 辐射收支变化
2.3.3 温度变化
2.3.4 水循环变化
2.3.5 大气环流
2.3.6 急流、风暴轴、天气型
2.4 观测到的冰冻圈的变化
2.4.1 全球山地冰川变化
2.4.2 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变化
2.4.3 海冰变化
2.4.4 积雪变化
2.4.5 北半球多年冻土温度及活动层厚度变化
2.4.6 冰冻圈其他要素(河湖冰等)的变化
2.5 观测到的海洋变化
2.5.1 主要海洋参数的变化
2.5.2 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因子及其观测到的变化
2.6 地球能量收支变化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分配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第3章 全新世气候变化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章 气溶胶和云
第6章 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
第7章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
第8章 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
第9章 气候变化的预估
第10章 气候现象和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
第11章 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IPCC情景
第12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恢复力
第13章 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
第14章 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
第15章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
第16章 “未来地球计划”
缩略语
索引
序二
前言
第1章 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1.1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1.2 IPCC和气候变化科学
1.2.1 IPCC的组成
1.2.2 IPCC的工作规则、程序和机制
1.2.3 IPCC评估报告和系列报告
1.2.4 IPCC评估报告的意义和作用
1.2.5 IPCC AR5及其主要结论
1.2.6 IPCC特别报告和方法学报告
1.2.7 IPCC工作的综合交叉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1.2.8 IPCC的未来发展
1.3 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
1.3.1 独立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各个分量在不同的时空尺度的变化显示,整个气候系统都在变暖
1.3.2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1.4 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的气候变化
1.4.1 气候的自然变率
1.4.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4.3 1750年以来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排放
1.5 IPCC社会经济情景沿革
1.6 气候模式的发展
1.6.1 气候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1.6.2 从大气环流模式到地球系统模式
1.7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1.7.1 气候变化的决策基础
1.7.2 通过适应和减排措施等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
1.7.3 适应路径和减缓路径的特征
1.7.4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等
1.8 发展中国家在IPCC活动中的作用
1.8.1 发展中国家参与的重要性和IPCC奖学金计划
1.8.2 中国的作用和贡献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附件
第2章 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
2.1 气候观测系统
2.1.1 当代气候观测系统的发展
2.1.2 气候系统观测要素与数据集
2.2 气候变化长期序列的构建
2.2.1 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序列的构建
2.2.2 影响气候变化检测的非均一性
2.2.3 大气再分析
2.3 观测到的大气圈与地表变化
2.3.1 大气成分的变化
2.3.2 辐射收支变化
2.3.3 温度变化
2.3.4 水循环变化
2.3.5 大气环流
2.3.6 急流、风暴轴、天气型
2.4 观测到的冰冻圈的变化
2.4.1 全球山地冰川变化
2.4.2 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变化
2.4.3 海冰变化
2.4.4 积雪变化
2.4.5 北半球多年冻土温度及活动层厚度变化
2.4.6 冰冻圈其他要素(河湖冰等)的变化
2.5 观测到的海洋变化
2.5.1 主要海洋参数的变化
2.5.2 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因子及其观测到的变化
2.6 地球能量收支变化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分配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第3章 全新世气候变化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章 气溶胶和云
第6章 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
第7章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
第8章 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
第9章 气候变化的预估
第10章 气候现象和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
第11章 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IPCC情景
第12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恢复力
第13章 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
第14章 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
第15章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
第16章 “未来地球计划”
缩略语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