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震
页数:10,244页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41243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西部, 一起诗歌事件、当代诗歌部落中的西部家族、当代西部诗潮谱系、当代西部诗潮谱系、当代西部诗潮谱系、当代西部诗潮谱系等。
作者简介
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从事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累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一百多万字,主要论著有《重塑西部之魂》、《母语诗学纲要》、《语言的神话》及《神话写作与反神话写作》等。
目录
导论一 地域·人·文化——西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导论二 自然·生命·诗的双重同构——作为诗歌地理的西部
导论三 冲破地平线的“野马群”——当代西部诗歌的潮起潮落
第一章 当代诗歌部落中的西部家族
第一节 当代诗歌——一个多向选择的动态整体
第二节 多向选择中的西部诗潮
第三节 作为一种整体动态平衡力的西部诗潮
第二章 当代西部诗潮谱系(一)
第一节 西部诗潮——多声部、多色彩的交响
第二节 新边塞诗系
第三章 当代西部诗潮谱系(二)
第一节 黄土地诗系
第二节 雪野诗系
第三节 西部诗歌的理论批评
第四章 当代西部诗湖谱系(三)
第一节 昌耀现象——孤独的生命之旅
第二节 老乡现象——浪漫的阿凡提精神
第五章 当代西部诗潮谱系(四)
第一节 西部女性诗系
第二节 校园西部诗系
第三节 西部实验诗系
第六章 西部精神与西部意识:构成西部诗的多重合力
第一节 西部精神——永恒而神秘的客体存在与主体性神话的胜利
第二节 回顾与评述——揭开西部意识之谜
第三节 西部意识——动态展开的西部诗主体精神
第七章 西部诗歌中心意象破译与象征解析
第一节 西部诗歌——意象的蘑菇云
第二节 太阳·荒原·马意象群——父性文化象征系列
第三节 土地·月亮·河流意象群——母性文化象征系列
第八章 悖论:艺术与文化——西部诗本体观批判
第一节 诗文化与文化诗——诗歌的三种基本文化模态
第二节 构成西部诗歌本体的文化冲突
第三节 文化本体观批判
第九章 默默穿越的季节
第一节 困境——走向死亡的成熟
第二节 再度展开的西部:语言与生命一以西部生命与西部语言命名的西部诗歌之遥望
附录 骚动的诗心——西部诗人、诗评家调查报告
节选
《当代西部诗潮论/丝路中国段文化样态研究丛书》: 社会诗潮集中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到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其影响面几乎覆盖了整个诗坛和社会。代表诗人由三大诗人群落组成: 一是“归来”的诗人,这是一批被迫停止歌唱的中老年歌手,其中有三四十年代起步、50年代被打入右派和“胡风反革命集团”行列的艾青、绿原、牛汉、曾卓、唐浞、唐祈、罗洛、穆且、吕剑、陈敬容、蔡其矫、郑敏等等,还有起步于50年代的右派诗人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白桦、昌耀、孙敬轩、胡昭、林希、周良沛、梁南、高平等等。 二是“朦胧”诗人,这批诗人大多是在“隆冬”和“早春”的余寒之中开始歌唱的,他们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王小妮、梁小斌、徐敬亚等。 三是与“朦胧”诗人几乎同时开始歌唱的“半朦胧”诗人,包括:杨牧、傅天琳、李钢、叶文福、雷抒雁、章德益、周涛、曲有源、熊启政、骆耕野、张学梦、刁永泉、边国政等。 这三个群落的诗人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方式、政治态度、社会身份和人生经历同时开始对社会、历史的思考、参与和对抗。尽管他们在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并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在其艺术“触角”所指向的空间上都取得了同一,他们同时携带着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创伤、智慧、悲愤和激情开始对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个时代提出挑战。他们或以深沉的歌喉吟咏寒冷、黑暗和疼痛,呼唤温暖、光明和爱,或以真善美的笔锋直戳昭然若揭的社会脓疮。即使当时被指责为“象牙塔”的“自我”,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性自我”。概言之,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是以社会性反思和理性批判精神为其共有特征的,他们在个人的和集团的不同美学追求的相互竞争和补充中,在价值取向和社会思考的一致性基础上汇聚为一股社会性诗歌浪潮。 文化思潮是在整个思想文化界由社会反思转向文化反思的总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民族文化随着经济体制的变更而产生的大裂变、文学艺术界的“寻根热”等,成为文化诗潮出现的参考背景。文化诗潮主要由两股支流汇聚而成:一是所谓“现代史诗”;二便是我们正在谈论的“西部诗潮”。 以杨炼、江河、岛子为代表的“现代史诗”力图以现代理性精神去追寻民族文化之根,他们得力于东方古典文化的直接启悟,企图通过对文化象征符号的重构来直接回答人与世界的某些太初与终极问题,因而“现代史诗”除了在对古代的东方文化做纵向审度时表现出的宏大的历史感之外,还以其显著的哲学态度著称;而“西部诗潮”则以鲜明的当代意识对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和东西方文化交叉地带的西部地域做“断面”的展示,它立足于古朴、原始、险峻的地域和文化原色与现代文明和当代意识的强大反差,力图将全民族性的文化大裂变、大迁徙的悲喜剧浓缩在西部舞台上,因而除了地域感与历史感外,还以鲜明的现世生存感和时代感著称。这些恰恰与“现代史诗”一起展现出了文化诗潮所应有的完整的内涵。 实验诗潮是在文化诗潮的中晚期和社会诗潮的衰落期兴起的,它是中国诗人自我意识由社会性自我到族类性自我、再到个体生命意义上的自我的一步步醒悟的结果。 实验诗潮的出现宣告了作为前两个诗潮精髓的理性精神的幻灭与文化意识的困境,将其艺术“触角”伸向了潜藏在社会与文化秩序背后的生命空间,这使社会诗潮与文化诗潮发生了严重的失重、倾颓,使大批诗人的诗歌观念和创作陷入了混乱、无所适从或粗制滥造,同时也导致了不少人的诗歌宗教一定程度上的破灭。但实验诗潮的出现确实创造了西部乃至整个社会诗潮和文化诗潮的一种新的平衡力产生的可能,使业已走入模式化并且负重累累的中国当代诗歌获得了新的转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