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进展,李翔,黄国勤主编
页数:520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6332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基础组成。是利用乡村青山绿水资源,发展“三农”产业,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工程。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起步晚,但发展快、势头猛。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全国试验示范阶段。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14.6%,并以年30%速度递增,展示了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发展前景。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提升“三农”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美丽乡村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多元素完美结合的统一体,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不仅展现乡村山水田林路居生态环境资源的自然美,还反映农林牧副渔游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幸福指数的提升等研究开发内容。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亟待突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书著出版,展示了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近几年综合研究开发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学而言,它隶属于农业生态学科系统,也涉及农学的土、肥、水、种、栽培、植保、农机和农业管理等各分支学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是我国第1部系统反映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创新成就的专著。全书共分十四章,论述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学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剖析了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典型示范区规划设计与施工实践,展示了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巨大成就,反映了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以论文题材编写,内容丰富,数据严谨,案例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实践性和可读性价值。既可作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参考书,亦可作为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农业管理等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研究生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苏进展,高级工程师,厦门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副会长及高尔夫全景从书《高尔夫球场植物选择与配置》副主编,日懋园林核心创始人,深圳市日昇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近20年资深园林行业经验,具有20余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园林植物筛选、植物配置、生态修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目前公司已拥有几十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近三年自主研发的项目逾20项,大部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多项科研技术成果通过项目工程施工的应用,均取得了优良的效果和业绩。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向 ……………………………………1
第一节 美丽乡村概述 ……………………………………………………………………………1
第二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3
第三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环境及人居安全的影响 ……………………………………8
第四节 国内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研究进展 …………………………………………………10
第五节 国外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研究进展 ………………………………………………………17
第六节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研究主要创新成就 ……………………………………………22
第二章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学理论体系………………………………………………26
第一节 生态工程学及其学科体系 ………………………………………………………………26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原理 …………………………………………………………………………29
第三节 美丽乡村生态学原理 ……………………………………………………………………33
第四节 乡村景观生态工程学原理 ………………………………………………………………36
第五节 乡村生态工程的建筑学原理 ……………………………………………………………39
第六节 乡村生态工程的植物学原理 ……………………………………………………………41
第三章 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及建设标准 ………………………………46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 …………………………………………………46
第二节 美丽乡村的分类及其特点 ………………………………………………………………47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条件 ………………………………………………………………54
第四节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 ……………………………………………………………………60
第四章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69
第一节 美丽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技术 ……………………………………………………………69
第二节 美丽乡村综合生态体系建设的技术 ……………………………………………………75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绿地规划技术 ……………………………………………………………83
第四节 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技术 ………………………………………………87
第五节 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产业的规划技术 ……………………………………………………90
第五章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技术 …………………………………………95
第一节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植物的选择原则与标准 ……………………………………………95
第二节 美丽乡村水土保持植物选择 ……………………………………………………………99
第三节 美丽乡村经济植物的选择 ………………………………………………………………111
第四节 美丽乡村园林植物品种选择 ……………………………………………………………116
第五节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的植物群落配置技术 …………………………………………119
第六章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工程的建造技术 ……………………………………………………122
第一节 草坪种植技术 ……………………………………………………………………………122
第二节 苗木繁殖技术 ……………………………………………………………………………129
第三节 乡村建设苗木种植技术 …………………………………………………………………136
第四节 大树移植技术 ……………………………………………………………………………141
第五节 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大棚栽培) …………………………………………………149
第七章 美丽乡村田园土壤质量提升与管控技术………………………………………………167
第一节 乡村田园土壤主要类型 …………………………………………………………………167
第二节 不同利用方式的田园土壤特性 …………………………………………………………171
第三节 田园土壤改良的基本原理 ………………………………………………………………177
第四节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途径 ……………………………………………………………183
第五节 有机农业作物营养与施肥 ………………………………………………………………186
第八章 美丽乡村水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以粤赣东江源为例) ……………………………196
第一节 从东江源的历史贡献看美丽乡村水源保护的重大意义 ………………………………196
第二节 东江水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
第三节 水源保护林建设及林分类型结构 ………………………………………………………200
第四节 水源保护与利用及其效益分析 …………………………………………………………212
第五节 东江水源保护区饮用水质量现状及评价 ………………………………………………214
第九章 受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技术 ………………………………………………………………218
第一节 受损山体类型及特点 ……………………………………………………………………218
第二节 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指导原则 ………………………………………………………220
第三节 受损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221
第四节 三亚三个岩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共性设计 ……………………………………………223
第五节 三亚不同岩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实施效果示范 ……………………230
第十章 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美丽乡村典型模式 …………………………………………………268
第一节 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类型分布及主要特点 ………………………………………………268
第二节 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美丽乡村主要示范模式及分布 ……………………………………273
第三节 依靠生态区位资源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 ………………………………285
第四节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典型施工模式剖析 …………………………………………………287
第十一章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途径及效益评价 …………………………………………………294
第一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状况 …………………………………………………………………294
第二节 美丽乡村产业产品链及其构成 …………………………………………………………300
第三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及试点管理经验 ………………………………………………303
第四节 美丽乡村产业要素及效益评价标准 ……………………………………………………305
第五节 美丽乡村产业经营模式 …………………………………………………………………310
第六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面临挑战 ………………………………………………315
第七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提升途径 …………………………………………………………319
第十二章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及实施效果—以贵阳市白云区十九寨为例 ……………327
第一节 引言 ………………………………………………………………………………………328
第二节 项目解读 …………………………………………………………………………………329
第三节 规划构思 …………………………………………………………………………………343
第四节 开发策略 …………………………………………………………………………………352
第五节 村寨设计 …………………………………………………………………………………371
第六节 重点区域设计 ……………………………………………………………………………389
第七节 村寨整治改造策略 ………………………………………………………………………409
第八节 实施效果 …………………………………………………………………………………419
第十三章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的创建及其效果剖析 ………………………………425
第一节 西湖李家乡村生态旅游的十年发展历程 ………………………………………………425
第二节 西湖李家乡村生态旅游工程的规划及建设目标 ………………………………………427
第三节 狠抓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建立工程施工保障体系 ……………………………………434
第四节 山水田林路居生态系统重建及乡村景观效果 …………………………………………437
第五节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评价 ………………………………………450
第十四章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成就及发展前景 ……………………………457
第一节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 ……………………………………………………457
第二节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未来研究方向 ……………………………………………459
致 谢 词 …………………………………………………………………………………………………462
附 图 …………………………………………………………………………………………………464
节选
第一章 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向
第一节 美丽乡村概述
一、美丽乡村溯源
“美丽乡村”一词提出时间,可从学界、政界两个层面来考察。
首先,从学术界来看。2017年7月29日,作者依据《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美丽乡村”一词为篇名,共检索出文献10 007条(篇),其中,最早一篇提出“美丽乡村”一词的文献是发表于《中国商界》1998年第1期第20至第23页的一篇文章“到‘美丽乡村’去”(作者:文/
冯蕾,图/进江、达叶),此后,1999—2005年没有相关文献发表,其他年份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文献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表1—1)。
表1-1 以“美丽乡村”为篇名的文献量(1998—2017年)
年份
文献量(条/篇)
年份
文献量(条/篇)
1998
1
2008
19
1999
0
2009
34
2000
0
2010
81
2001
0
2011
168
2002
0
2012
242
2003
1
2013
1 239
2004
0
2014
1 823
2005
0
2015
2 561
2006
5
2016
2 612
2007
7
2017
1 212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截至2017年7月29日
其次,从政府层面来看。正式提出“美丽乡村”一词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2012年12月31日发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此后,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文献量明显增多。
二、美丽乡村内涵及发展方向
要搞清楚“美丽乡村”的内涵,必须了解“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说,“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要求和标准应比“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更优。因此,有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应是“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或简要概括内涵为“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理念的简单复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美丽乡村”还包含了对整个“三农”发展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新期待,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新凝聚现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以农耕文化传承的农村现代文明的更新,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关键点和难点。因此,面向“三农”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美丽乡村的特征
1. 时代性
“美丽乡村”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并迅速在全国广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讲,“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强烈愿望。
目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正经历由“美丽乡村建设1.0时代(即传统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2.0时代(即‘业兴、村新、景美、人和’的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3.0时代”的农业结构快速转变和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3.0时代,即乡村众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由于美丽乡村的核心价值是运营,这就离不开共享经济,需要以“互联网+”为核心,形成新的众创生态圈。显然,美丽乡村的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2. 综合性
“美丽乡村”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还包括经济、产业、生产、生活等“产业之美”“经济之美”,同时,还包含着思想美、心灵美、人与人关系美,即“人文之美”。一句话,“美丽乡村”一词是涵盖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之美”的综合性概念,“美丽乡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美丽乡村”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要全方位地提升各方面的“水平”和“档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硬件”包括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软件”包括人(主要是农民)的知识水平、文化道德、思想觉悟、人文素养。
3. 层次性
“美丽乡村”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如就一个自然村而言,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设这一个自然村;从一个村委会来说,美丽乡村建设就不是一个自然村,而是全村委会所管辖的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的范围,其建设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从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甚至再大到一个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在扩大、层次在提高、难度在增加。这就要求在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各地要把自己所属、所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好,要脚踏实地做好各自的美丽乡村建设。
4. 系统性
任何一个乡村或“美丽乡村”,实际上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经济—技术”的复合系统、一个“自然—人—社会”的复合大系统甚至是巨系统。要使这个系统建设好,成为“美丽乡村”,运行好,促进“美丽乡村”不断发展。就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将系统的结构调节好、调整好,同时,还必须将系统中的每一组分的“作用”“功能”发挥好。只有这样,“美丽乡村”建设才大有希望,“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5. 国际性
“美丽乡村”的国际性特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从世界各国而言,除了城市以外,都有农村、乡村,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前提下,都面临着农村、乡村发展的问题,或者说,都存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共同任务;二是不论哪个国家,建设“美丽乡村”,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需要运用全人类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创造“世界一流”的美丽乡村;三是从世界发达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只有重视学习国际经验、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早见成效,才能快获成功。
第二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农业部的具体部署下,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和示范研究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学而言,它隶属于农业生态学科系统,也涉及农学的土壤、肥料、水利、种子、栽培、植保、农机及农业管理等各分支学科。本研究梳理了美丽乡村生态工程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为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
基础。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农业高产徘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靠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农林牧副渔游)来实现,而最直接的产业载体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从调研和工程实践看,多数典型案例展现乡村一旦开放旅游,旅游收入(门票+农产品销售+餐饮、民宿)占乡村总产值的70%~80%。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加快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好途径、好模式。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起步晚、发展快、势头猛。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总人数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5 700亿元,约占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的14.6%,比2015年增加1 300亿元,增收29.5%,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出现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模式多样、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典型,展示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宜解决四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增强造血功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旧屋改造、道路铺筑、庭园绿化、水系清理等规划实施都需要大量投资,靠国家、靠企业、靠融资等筹措资金难度大。必须边建边开放旅游,申照收门票,办农家乐、民宿等获取收益,实现滚动发展。二是改水改厕。拆移猪牛栏,人畜分离,改变脏、乱、差、臭农村卫生环境,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保护好乡村青山绿水,防治源头土壤、水体新污染。为农业持续发展,留住农村一片净土。四是生态景观四季造景。防春季客满,三季休业非正常
营运。
二、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是我国又一基本国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的布局新篇章已经展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重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努力形成节约型环保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纲领性文件。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主要发力点。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它既秉承和发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顺应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毋庸置疑,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又一重要基本
国策。
三、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创建“美丽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各地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创建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可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契机,这也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重大
举措。
2. “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和积累了农耕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中央“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决策部署,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2011—2015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1.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等问题逐步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趋于缩小,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
当前,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从贫困现状看,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还有5 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统称贫困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
计划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表1—2)。
表1-2 “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数据来源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
5 630
实现脱贫
国务院扶贫办
建档立卡贫困村(万个)
12.8
0
国务院扶贫办
贫困县(个)
832
0
国务院扶贫办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万人)
—
981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务院扶贫办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11.7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
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
75
≥83
水利部
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
—
近100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务院扶贫办
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
90
93
教育部
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万户)
838.5
基本解决
国家卫生计生委
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
2
≥5
国务院扶贫办
注:国家统计局抽样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 575万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识别认定,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 630万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为确保脱贫一户、销号一户,本表使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定的贫困人口数
3. 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
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大多数贫困人口,需要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山清水秀,是宝贵自然资源;绿水青山掩盖下的贫困,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和物质丰富而环境污染,都不是“美丽乡村”。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美丽乡村建设催生“美丽经济”,进而实现脱贫增收,就是立足贫困地区自身优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美丽乡村与群众增收有机融合,秉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生态富民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贫困地区的贫困村都有自己的风景。一峦青山、一汪碧水或者一段故事,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地标。如果搞“一刀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要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各贫困村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保持干净整洁的村貌,仅是美丽乡村的起点;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方能避免“千村一面”;提升人的素质,才是真正开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要敢于创新、勇于担当。通过深化改革,整合涉农资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汇聚政府、市场、群众三股力量,把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城乡一体的交会点、现代农业的展示区、山水田园的综合体。同步推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创新思维,实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本账”统筹、“一把尺”衡量。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引导乡村基层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执着韧劲打造美丽乡村,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与“农民富”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知灼见。
四、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创举
1. “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突出了生态文明的内容。近年来,各地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即建成了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彰显了秀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农村的自然特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些成功案例发挥了生态环境优势,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突出了美丽乡村的鲜明特点。不言而喻,推进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就是以实际行动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问题”是世界工业化国家都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更具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乡二元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城乡一体化”“三农一体化”着手才能取得实效,而“两个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即是“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综合工程。本研究拟将企业实践与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成果汇总成册,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途径”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示范样本,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2.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虽然是农业生产大国,但是近几年来,农业产量的增加值在全国GDP所占的比重出现下降的形势。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8 958万t,2013年60 194万t,2014年60 710万t,粮食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2.1%,0.8%;我国虽是粮食产量大国,但2010年大豆产量1 450万t,2011年1 350万t,2012年1 277.4万t,2013年1 220万t,呈现负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进口粮食却大幅度增加,2010年进口5 480万t,2011年5 264万t,2012年5 838万t,2013年6 338万t,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我国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粮食占有只有390kg,远远低于美国的840kg,西欧的450kg。
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装备,发展可持续、集约化的农业现代化。例如,“浙江模式”就是典型的土地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它们突出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形成生态高效和特色精品发展方式,以此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其次,要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这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这样一来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二来可带动农业与其他行业一起发展,形成农业一体化体系,改变当前小户经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现状。最后,积极培养新型的农业人才。通过知识培训,培育具有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相结合新型农民,一定程度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
(2)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检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连续增长,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年缩小,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城乡的差距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我国农业比重在下降,农业生产的成本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受到了限制,农民的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应当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贫困地区扶贫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恢复就会相当难。乡村是中国人精神归属,是思念家乡的家园,农村美一旦消失了,乡愁也将无处寄托。因此,要进行美丽乡村生态建设,首先,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不能过度撤村或者简单并居,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在马路、路灯、水质、服务方面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其次,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合理引进工业,制定严格、可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现新农村的特点,注重乡村味道,留住青山绿水。
五、政府对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和支持
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自然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十三五”期间提出全国发展6 000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并从中央财政发给奖补资金150万元/村。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全国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美丽乡村产业开发收到了显著效果。
1. 黑龙江省农、牧、游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黑龙江省对高效种植业、健康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