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邵维忠;杨芙清 [同作者作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3021479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论述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专著,其第1版于200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国内许多大学用作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并被许多软件开发单位作为工程技术用书。本次再版,根据国内外面向对象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了不少修改。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本著作《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第2版)的姊妹篇,二者构成完整的OOA&D方法体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如何在面向对象的分析(OOA)基础上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OOD)。全书分为7章,第1章介绍OOD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几种典型的OOA&D方法,论述OOA和OOD的关系。第2章介绍本书提出的OOD方法概貌。第3~6章分别介绍OOD模型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第7章介绍统一建模语言(UML),并分析和讨论其优点与缺点。
读者对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软件技术培训教师与学员,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特色
| 本书是一本论述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专著,其第1版于200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国内许多大学用作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并被许多软件开发单位作为工程技术用书。本次再版,根据国内外面向对象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了不少修改。. |
|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本著作《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第2版)的姊妹篇,二者构成完整的OOA&D方法体系。.. |
|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如何在面向对象的分析(OOA)基础上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OOD)。全书分为7章,第1章介绍OOD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几种典型的OOA&D方法,论述OOA和OOD的关系。第2章介绍本书提出的OOD方法概貌。第3~6章分别介绍OOD模型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第7章介绍统一建模语言(UML),并分析和讨论其优点与缺点。 |
| 读者对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软件技术培训教师与学员,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
目录
| 第1章 什么是OOD. |
| 1.1 早期的OOD |
| 1.2 基于OOA的OOD |
| 1.2.1 Booch方法 |
| 1.2.2 Coad/Yourdon方法 |
| 1.2.3 Jacobson方法 |
| 1.2.4 Rumbaugh方法 |
| 1.3 OOD在软件生命周期的位置 |
| 1.4 OOA与OOD的关系 |
| 1.4.1 “做什么”和“怎么做” |
| 1.4.2 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 |
| 1.4.3 “问题空间”和“解空间” |
| 1.4.4 一致的概念与表示法 |
| 1.4.5 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抽象层次 |
| 1.4.6 从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看OOA与OOD的关系 |
| 第2章 本书的OOD方法概貌 |
| 2.1 概念与表示法 |
| 2.1.1 建模元素 |
| 2.1.2 表示法 |
| 2.1.3 建模原则 |
| 2.2 OOD模型框架 |
| 2.3 OOD过程 |
| 第3章 问题域部分的设计 |
| 3.1 什么是问题域部分 |
| 3.2 实现条件对问题域部分的影响 |
| 3.3 设计过程 |
| 3.3.1 设计准备 |
| 3.3.2 设计内容及策略 |
| 3.3.2.1 针对编程语言支持能力的调整 |
| 3.3.2.2 增加一般类,提供共同协议 |
| 3.3.2.3 为实现复用采取的设计策略 |
| 3.3.2.4 提高性能 |
| 3.3.2.5 为实现对象永久存储所做的修改 |
| 3.3.2.6 完善对象的细节 |
| 3.3.2.7 定义对象实例 |
| 3.3.2.8 修改或补充辅助模型及模型规约 |
| 3.3.3 建立与OOA文档的映射 |
| 第4章 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
| 4.1 什么是人机交互部分 |
| 4.2 人机交互部分的需求分析 |
| 4.2.1 分析参与者——与系统交互的人 |
| 4.2.2 从用况分析人机交互 |
| 4.2.3 分析处理异常事件的人机交互 |
| 4.2.4 命令的组织 |
| 4.2.5 输出信息的组织结构 |
| 4.2.6 总结与讨论 |
| 4.3 人机界面的设计准则 |
| 4.4 人机界面的OO设计 |
| 4.4.1 界面支持系统 |
| 4.4.2 界面元素 |
| 4.4.3 设计过程与策略 |
| 4.5 可视化编程环境下的人机界面设计 |
| 4.5.1 问题的提出 |
| 4.5.2 所见即所得的界面开发 |
| 4.5.3 设计的必要性 |
| 4.5.4 基于可视化编程环境的设计策略 |
| 第5章 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 |
| 5.1 什么是控制驱动部分 |
| 5.2 相关技术问题 |
| 5.2.1 系统总体方案 |
| 5.2.2 软件体系结构 |
| 5.2.3 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风格 |
| 5.2.4 系统的并发性 |
| 5.3 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 |
| 5.3.1 选择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
| 5.3.2 确定系统分布方案 |
| 5.3.3 识别控制流 |
| 5.3.4 用主动对象表示控制流 |
| 5.3.5 把控制驱动部分看成一个包 |
| 第6章 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 |
| 6.1 什么是数据接口部分 |
| 6.2 数据管理系统及其选择 |
| 6.2.1 文件系统 |
| 6.2.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 6.2.2.1 关系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
| 6.2.2.2 面向对象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
| 6.2.3 数据管理系统的选择 |
| 6.3 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策略 |
| 6.3.1 针对文件系统的设计 |
| 6.3.1.1 对象在内存空间和文件空间的映像 |
| 6.3.1.2 对象存放策略 |
| 6.3.1.3 设计数据接口部分的对象类 |
| 6.3.1.4 问题域部分的修改 |
| 6.3.2 针对RDBMS的设计 |
| 6.3.2.1 对象及其对数据库的使用 |
| 6.3.2.2 对象在数据库中的存放策略 |
| 6.3.2.3 数据接口部分的对象设计和问题域部分的修改 |
| 6.3.3 使用OODBMS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UML介绍与评论 |
| 7.1 UML的背景与演化历史 |
| 7.2 UML内容简介 |
| 7.2.1 UML是什么,不是什么 |
| 7.2.2 UML规范的主要文 |
| 7.2.3 UML语言体系结构及定义方式 |
| 7.2.3.1 四层元模型体系结构 |
| 7.2.3.2 包结构 |
| 7.2.3.3 语法及语义定义方式 |
| 7.2.3.4 关于若干术语译法问题的讨论 |
| 7.2.4 UML的各种图.建模元素及表示法 |
| 7.3 评论与问题研究 |
| 7.3.1 UML的成就及其原因 |
| 7.3.2 UML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 |
| 7.3.3 UML不能起到的作用 |
| 7.3.4 UML的缺点与问题 |
| 7.3.4.1 与四层元模型体系结构有关的问题 |
| 7.3.4.2 形式化方面的问题 |
| 7.3.4.3 类图和对象图并存问题 |
| 7.3.4.4 协作图的问题 |
| 7.3.4.5 无道理的复杂性 |
| 7.4 从UML1.x到UML2.0 |
| 7.4.1 UML2.0提案需求 |
| 7.4.2 被采纳的UML2.0提案. |
| 7.4.3 UML2.0概况 |
| 7.4.4 进步与不足 |
| 索引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