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但强主编
页数:241页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04285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中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与灵魂。一个地区旅游的潜力取决于地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文化引领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源。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古蜀王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第二章以峨眉山佛教史为研究对象。第三章以峨眉山禅茶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第四章以四川汉地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
目录
第一节 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研究
一、古蜀王文化、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一)古蜀王文化、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的含义
(二)古蜀王文化与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二、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一)遗址遗迹类
(二)神话传说
(三)地名文化资源
(四)博物馆类资源
(五)雕塑题刻类资源
(六)文学类资源
(七)戏曲影像类资源
(八)姓氏资源
(九)宗教祭祀类资源
(十)按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区分
三、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现状
(一)强势弱势并存
(二)逐步受到重视成为显学
(三)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四)流失颇多
(五)大众化知晓不足
第二节 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一、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
二、以成都为中心成三圈层扩散减弱分布趋势
三、呈现区域性主题差异
(一)成都平原古蜀都城资源集中
(二)岷山山脉古蜀起源文化集中
(三)以成都为界形成南北两点分布集中区
(四)古蜀道、岷江和青衣江三条线状集中分布区
四、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与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起源、重要景区存在空间上的高度重合
(一)与三国文化旅游线高度重合
(二)与环九黄旅游线和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旅游区空间重合
(三)与成乐旅游线高度重合
(四)与南丝绸之路旅游线高度重合
(五)与中华上古文化的空间重合
(六)与川西平原边缘宗教旅游文化旅游区重合
第三节 古蜀王文化旅游开发的游客感知调查研究
一、游客结构
(一)客源地域结构
(二)年龄性别结构
(三)职业结构
(四)文化构成
二、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知晓、游览及满意度情况分析
(一)五位古蜀王游客知晓度
(二)古蜀王文化遗址知晓度
(三)游览古蜀王文化遗址情况
第二章 四川汉地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研究
第三章 峨眉山佛教史研究
第四章 峨眉山禅茶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
节选
《文化旅游/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集萃》: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除了一号埋藏坑和二号埋藏坑的惊人发现,还发现了古城墙遗址。位于鸭子河和马牧河之间的东城墙残长1000多米,西城墙残长600多米,南城墙残长200多米,北城墙可能是为鸭子河岸这一天然屏障所替代。三星堆古城的建筑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延续使用到终商之世。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很有可能是传说中鱼凫族或杜宇族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这座古城从建成到毁弃,整个使用期长达600~1000年,说明这一重要都邑曾经有过一个很长的稳定的繁荣时期。考古发现还揭示出,三星堆古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都邑,在三星堆古遗址周围12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10多个密集的古遗址群。结合房屋遗迹的发掘清理和出土器物来看,既有平民居住物木骨泥墙小房舍,又有王公权贵们居住的穿斗抬梁结构的大厅堂;出土器物中既有生产工具,又有精雕细琢的玉石器和豪华精致的酒器食器以及各种工艺品,展示出古蜀时代社会各阶层状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建筑三星堆古城这样规模宏大的都邑,不仅需要丰富的资源和社会财富,而且需要高度统一的控制和管理,这表明当时古蜀王国已经进入了相当繁荣发达的青铜文化时代。 考古队先后在成都市境内发掘新津县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崇州紫竹遗址六处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古城,其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4500~3800年。这批古城址群因其文化内涵丰富,出土遗物独特,陶器群、石器群组合稳定,文化遗迹特征十分鲜明,被学术界命名为“宝墩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