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

封面

作者:黄寰著

页数:24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879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影响极大。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随着灾区基本恢复建设任务的完成,灾区建设进入后重建时期。在后重建时期,从灾区的长远发展与重建内容来看,不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简单重建,更是在新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下注入了生态与产业内涵的重建。 灾区在后重建时期生态与产业能否实现协调发展是关系灾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紧紧围绕后重建时期的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从国际、国内的灾害背景的概括性分析着手,在展示我国灾后恢复重建初期的成果同时,借鉴国外相关受灾国家的重建经验,以及在建立生态与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我国四川省地震灾害后(以汶川、芦山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为主)的后重建时期灾区的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本书从分析国际、国内灾害发生的情况以及重建时期的经验着手,建立了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系统地分析灾区生态与产业如何在后重建时期实现协调发展的禀赋条件,针对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路径和解决措施,有利于推动灾区后重建时期的生态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本书研究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所需,分析深入,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5FJY012)。

作者简介

黄寰(1977—),四川眉山人,博士、博士后,成都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四川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各级纵向课题80多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软科学》等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等奖励。

本书特色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影响极大。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随着灾区基本恢复建设任务的完成,灾区建设进入后重建时期。在后重建时期,从灾区的长远发展与重建内容来看,不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简单重建,更是在新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下注入了生态与产业内涵的重建。
灾区在后重建时期生态与产业能否实现协调发展是关系灾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紧紧围绕后重建时期的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从国际、国内的灾害背景的概括性分析着手,在展示我国灾后恢复重建初期的成果同时,借鉴国外相关受灾国家的重建经验,以及在建立生态与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我国四川省地震灾害后(以汶川、芦山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为主)的后重建时期灾区的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本书从分析国际、国内灾害发生的情况以及重建时期的经验着手,建立了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系统地分析灾区生态与产业如何在后重建时期实现协调发展的禀赋条件,针对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路径和解决措施,有利于推动灾区后重建时期的生态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本书研究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所需,分析深入,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5FJY012)。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支撑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第四节 生态经济理论
第五节 灾害经济学
第二章 灾区重建中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日本灾后重建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美国灾后重建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印尼灾后重建的借鉴反思
第三章 后重建时期四川地震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后重建时期灾区发展要遵从灾后重建的政策法规
第二节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目标
第四章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度评价研究
第一节 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案例分析: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度评价
第三节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后重建时期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后重建时期汶川地震灾区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第二节 后重建时期汶川地震灾区发展的劣势与挑战
第三节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实践
第六章 后重建时期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后重建时期芦山地震灾区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第二节 后重建时期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面对的挑战
第三节 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实践
第七章 次生灾害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四川地震灾区面临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及其影响
第二节 清平泥石流后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第三节 都江堰大滑坡后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第八章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重建功能分区,实现空间结构平衡
第二节 推进生态修复保护,大力建设生态城镇
第三节 产业生态化为根本,生态产业化相依存
第四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绿色转型
第五节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双色”农业
第六节 立足企业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工业集聚
第七节 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旅游
第九章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推动法治建设
第二节 完善政策制度
第三节 优化管理机制
第四节 强化科技支撑
第五节 加强人才培养
第六节 深化宣传教育
第七节 提供资金支持
第八节 做好防灾减灾
第九节 加强评估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4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