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雪平 著
页数:35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0307937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植物病毒学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植物病毒学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并选择重要的植物病毒类群进行深人介绍。内容包括绪论、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毒所致病害及特征、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成、植物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表达、植物病毒的侵染与增殖、植物病毒的传播与流行、植物的抗病毒防御与植物病毒的反防御、亚病毒、植物病毒的诊断与检测、植物病毒病的防控、作物上的重要病毒和植物病毒的利用等。全书内容翔实,丰富新颖,既系统 介绍了植物病毒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反映了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
作者简介
1982.9-1986.7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本科生
1986.9-1989.7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硕士生
1989.9-1992.7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博士生1992.8-1994.9 浙江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4.9-1998.8 浙江农大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副所长
1998.9-1999.6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副所长
1999.7-2012.7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书记、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
2013.8-2022.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国重实验室主任
2012.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植物病毒学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执委、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enuivirus Study Group 成员、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植物保护科评议组成员。
目录
目录丛书序前言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 病毒的发现 1一、人类对病毒的认识 1二、病毒的发现时期 4第二节 病毒的定义 6一、病毒的早期概念 6二、病毒的现代定义 7第三节 植物病毒概述 9一、植物病毒的发现 9二、植物病毒学的发展 9三、植物病毒学的展望 11主要参考文献 13第二章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4第一节 病毒的分类 14植物病毒学一、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14二、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历史沿革 16第二节 病毒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19一、病毒分类原则 19二、病毒分类标准 20第三节 病毒的命名与书写 22一、病毒命名的基本原则 22二、病毒分类阶元的命名规则 23三、病毒主要分类阶元及其命名 23四、亚病毒主要分类阶元及其命名 25五、病毒种名(学名)的双名法拉丁化命名规则 26六、病毒普通名称和学名的书写规则 27第四节 2023版植物病毒及植物亚病毒分类系统 28一、植物病毒的分类系统 29二、植物亚病毒的分类系统 48主要参考文献 52第三章植物病毒所致病害及特征 54第一节 植物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 54一、水稻病毒病 54二、麦类病毒病 55三、玉米病毒病 55四、马铃薯病毒病 55五、甘薯病毒病 56六、棉花病毒病 56七、油菜病毒病 56八、柑橘病毒病 56九、香蕉病毒病 56十、番茄病毒病 57第二节 植物病毒引起的症状 57一、外部症状 57二、内部症状 63三、症状的复杂性 65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寄主范围 66主要参考文献 68第四章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70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 70一、球状 70二、双联体 71三、弹状 71四、细丝状 71五、杆状 71六、杆菌状 71七、线状 71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结构 73一、螺旋对称结构 73二、等轴对称结构 75三、复合对称结构 77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77一、双链DNA 77二、单链DNA 78三、双链RNA 78四、正义单链RNA 78五、负义单链RNA 78第四节 植物病毒编码的蛋白质 79一、外壳蛋白 79二、复制酶 79三、移动蛋白 79四、基因沉默抑制子 80五、蛋白酶 80六、VPg 80七、其他蛋白组分 80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81一、病毒分离 81二、病毒纯化 81主要参考文献 83第五章植物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表达 85第一节 植物病毒基因组特征 85一、植物DNA病毒基因组特征85二、植物RNA病毒基因组特征 86第二节 植物病毒基因组的表达策略 92一、依赖帽子的蛋白质表达策略 92二、不依赖帽子的蛋白质表达策略 92三、内部阅读框的表达策略 95第三节 植物病毒基因组的表达 105一、双链DNA病毒 105二、单链DNA病毒 108三、双链RNA病毒 113四、正义单链RNA病毒 114五、负义单连RNA病毒 126主要参考文献 131第六章植物病毒的侵染与增殖 135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初始侵染 135一、病毒进入植物细胞 135二、病毒脱壳 136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 137一、植物病毒编码的聚合酶 137二、植物病毒的复制场所 137三、植物病毒复制所需的寄主成分 138四、双链DNA病毒的复制 138五、单链DNA病毒的复制 140六、双链RNA病毒的复制 142七、正义单链RNA病毒的复制 143八、单节段负义单链RNA病毒的复制 144九、多节段负义单链RNA病毒的复制 146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装配 149一、杆状病毒 149二、球状病毒 150三、线状病毒 150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移动 150一、植物病毒的移动蛋白 151二、植物病毒的胞间移动 155三、植物病毒的系统移动158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变异、进化与起源 161一、植物病毒的变异 161二、植物病毒的进化 167三、植物病毒的起源 169主要参考文献 171第七章植物病毒的传播与流行 173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 173一、机械传播 173二、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174三、种子和花粉传播 174四、嫁接传播 177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 177一、昆虫介体传播 178二、螨类介体传播 185三、线虫介体传播 186四、菌物介体传播 186五、其他介体传播 186第三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流行 187一、植物病毒病害流行学基本概念 187二、影响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因素 188主要参考文献 193第八章植物的抗病毒防御与植物病毒的反防御 195第一节 植物的抗病毒防御 195一、表观修饰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195二、RNA水平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197三、蛋白质水平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06四、抗性基因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08五、植物激素信号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10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反防御 215一、病毒抑制表观修饰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16二、病毒抑制RNA水平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18三、病毒抑制蛋白质水平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24四、病毒抑制植物激素信号介导的抗病毒防御 227主要参考文献 231第九章亚病毒 234第一节 类病毒 234一、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34二、类病毒的分子结构 235三、类病毒的复制与移动 236四、类病毒的诊断方法 238第二节 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 238一、卫星病毒 239二、卫星核酸 239主要参考文献 243第十章植物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247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诊断 247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检测 248一、生物学测定 248二、电子显微镜测定技术 250三、血清学检测技术 250四、核酸检测技术 255五、其他新兴检测技术 260主要参考文献 261第十一章植物病毒病的防控 263第一节 植物检疫 263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263二、植物检疫的程序 264第二节 农业生态防治 264一、宏观生态调控 264二、微观生态调控 266第三节 植物抗病品种利用 267一、植物抗病毒育种 267二、抗病品种合理利用 268第四节 切断病毒的介体传播 268一、防虫网隔离 268二、杀虫板诱杀 269三、银膜驱避 269四、化学药剂防治传毒介体 269第五节 无病毒及脱毒种苗利用 270一、无病毒种苗利用 270二、脱毒组培苗利用 270第六节 抗病毒药物防治 271一、人工合成抗病毒药物 271二、天然抗病毒药物 271三、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 272第七节 抗植物病毒基因工程 273一、基于RNA沉默的抗病毒应用 273二、基于基因编辑的抗病毒应用 275主要参考文献 276第十二章作物上的重要病毒 279第一节 粮食作物病毒 279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279二、水稻条纹病毒 281三、小麦黄花叶病毒 283四、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285第二节 经济作物病毒 287一、马铃薯Y病毒 287二、甘蔗花叶病毒 289三、黄瓜花叶病毒 291四、烟草花叶病毒 292第三节 蔬菜作物病毒 294一、番茄黄化最叶病毒 294二、番茄斑萎病毒 296三、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298四、芜菁花叶病毒 300第四节 果树作物病毒 301一、李痘病毒 301二、柑橘衰退病毒 303三、香蕉束顶病毒 304第五节 花卉植物病毒 306一、香石竹斑驳病毒 306二、百合无症病毒 307三、菊花B病毒 308主要参考文献 309第十三章植物病毒的利用 314第一节 植物病毒基因表达调控元件 314一’、转录调控序列 314二、翻译增强元件 317三、自身切割核酶 319第二节 植物病毒表达载体 322一、植物病毒表达载体的发展历程和特性 322二、植物病毒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323三、植物病毒瞬时表达技术的应用 326第三节 植物病毒基因沉默载体 327一、病毒基因沉默载体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原理 327二、主要病毒基因沉默载体及其应用 328三、影响病毒基因沉默载体效果的主要因素 330四、病毒基因沉默载体的优势与局限性 330第四节 植物病毒基因编辑载体 331一、基因编辑技术 332二、基于植物病毒的基因编辑元件递送系统 334三、植物病毒递送系统优势与展望 336主要参考文献 338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