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老子

封面

作者:孙雍长注译

页数:150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60854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地区)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孙雍长,湖南祁阳人。196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训诂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先后任湖南师范大学、广东五邑大学、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转注论》《管窥蠡测》。

本书特色

王蒙、张晓风推荐,必读
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之父”的生命体验总结
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学,不知人生真谛
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诗篇

目录

上篇 道经注译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下篇 德经注译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节选

一章
“道”可道①,
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④;
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⑧,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前一“道”字,名词,指普遍存在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天地万物生灭有无的基本法则。后一“道”字,动词,称道,述说。②常,恒,指永恒存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以下简称“帛书甲本”、“帛书乙本”),“常”作“恒”,下同。③前一“名”字,名词,指天地万物所获得的名称。后一“名”字,动词,称呼之,说出其名称。④天地之始,指“宇宙洪荒”之时,即天地判分前的元始混沌之际。⑤万物之母,指天地万物得以被区分的基础。以上二句或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⑥无,指“常道”“常名”的不可称道与名说,即宇宙万物的最终不可认知性。⑦有,指“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老子认为,“道”与“名”的最终不可认知性是绝对的,而最终不可认知的“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也是绝对的,所以说前者是“常无”,而后者是常有。徼,边际,指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得以区分的基本界限。以上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嗷”。⑧此两者,指永恒的“无”(常无)与永恒的“有”(常有)。⑨同出,指“常道”“常名”最终不可认知的绝对性(常无)与其客观存在的绝对性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玄,玄妙,幽深神秘。⑩众妙,指变化莫测的万物。门,比喻万物由以产生的所在,即“道”(参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译文】
“道”若可以称道,便不是那永恒的“道”;“名”若能够名说,便不是那永恒的“名”。没有名,是天地无别的元始;有了名,才分出了万物万事。所以那永恒存在的“无”,将由它来窥探造化的奥微;那永恒存在的“有”,将由它来观察万物的区分。这永恒的“无”与“有”,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神秘深幽;它幽深而又幽深,正是产生一切神秘奥妙的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①;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②,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形〕③,
高下相倾④;
音声相和⑤,
前后相随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
行不言之教⑧;
万物作焉而不辞⑨,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注释】
①斯,则,便。恶,丑,不美。已,通“矣”。②有、无,这里指具体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一章“常有”“常无”的“有”“无”。相生,相对产生,意思是有所存在才体现出有所不存在,有所不存在才体现出有所存在。③形,表现,体现。④倾,向,对照。帛书甲、乙本“形”作“刑”,“倾”作“盈”,皆古音通假之字。⑤音,当为“喑”之初文,与“声”相对,指寂静无声。和,和谐。单有死一般的寂静和一味声响无休止都不能构成和谐的境界。⑥随,伴同。⑦圣人,老子理想中的君主,具有最高道德智慧的人。处,行。无为,指顺应自然,不违背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本性。⑧不言,指不发号施令。教,教化。⑨作,兴起,发生。辞,拒绝,抗拒。“不辞”,帛书乙本作“弗始”,“始”“辞”古音相通。⑩有,覆有,据为己有。为,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恃,凭依,这里与上句中的“有”、下句中的“居”起一种互文作用,意义相近。功,指无为而治的功绩。弗居,不肯以功自居。不去,指圣人在客观上最终并没有离开、失去功。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好的东西是好的,这就有了坏了。所以,“有”与“无”相对而产生,“难”与“易”相对而形成,“长”与“短”相对而体现,“高”与“低”相对而依存,寂静与音响相对而和谐,“先”与“后”相对而伴随。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施行无须号令的教化。万物到来而不抗拒,繁育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实行无为而不有所依赖;万物遂成而不以功自居,正因为有功而不自居,所以也无所谓失去。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老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4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