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化云著
页数:326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09192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者王化云(1908-1992),河北省馆陶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冀鲁豫黄河水利出版社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流域机构黄河水利出版社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8年复出,任黄河水利出版社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利出版社委员会主任。1983年任河南省第五届政协主席。1992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作者从1946年参加国共关于黄河归故谈判开始,亲身实践并主持治理黄河工作40年。走遍大河上下,调查研究,探索黄河规律,提出了“宽河固堤”、“除害兴利蓄水拦沙”、“上拦下排”等一系列治黄方略,研究和分析了古今各家治黄思想。提出了今后治黄的战略设想。书中回顾了治黄历程中许多重大决策的诞生、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材料翔实,文笔流畅,井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倍觉亲切感人。因此,《我的治河实践》不仅是一本治理黄河的专著,又是一本传记体治理黄河的史书,可谓治理黄河工作者和关心黄河的人们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王化云,(1908~1992),河北省馆陶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流域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期间受到冲击。1978年复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83年任河南省第五届政协。1992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
本书特色
《我的治河实践》不仅是一本治理黄河的专著,又是一本传记体治理黄河的史书,可谓治理黄河工作者和关心黄河的人们推荐阅读之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黄河归故与谈判斗争
第一节 人民治理黄河的开端
第二节 黄河归故的由来
第三节 谈判斗争
第四节 黄河回归故道
第五节 战胜“蒋、黄”
第六节 在胜利中前进
第七节 1949年的防洪斗争
第二章 宽河固堤确保安全
第一节 把黄河粘在这里
第二节 实行宽河固堤方针
第三节 防凌工程
第四节 战胜1958年大洪水
第三章 除害兴利蓄水拦沙
第一节 探索新的治黄道路
第二节 第一部治理开发黄河的规划
第三节 治黄史上的里程碑
第四节 治理黄河的一次重大实践
第四章 “上拦下排”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在北京治黄会议上
第二节 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第三节 下游防洪能力的恢复
第四节 动乱中的黄河
第五节 黄河洪水的再认识
第五章 “调水调沙”思想的提出
第一节 小浪底水库与桃花峪工程
第二节 继续加强“下排”措施
第三节 小浪底工程的决策
第六章 改造黄土高原
第一节 水土流失与水旱灾害
第二节 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 几点基本认识
第七章 开发利用水资源
第一节 黄河水资源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黄河流域灌溉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利用洪水和泥沙
第四节 黄河水电资源的开发
第五节 保护黄河水源
第八章 黄河源头与南水北凋
第一节 黄河源头
第二节 南水北调
第九章 河口治理
第一节 河口概况
第二节 流路变迁及河口治理
第三节 治理河口的意见
第十章 治黄方略评述
第一节 改道
第二节 分流
第三节 束水攻沙
第四节 疏浚河道
第五节 放淤
第六节 水土保持
第七节 调水调沙
第八节 增水冲沙
第九节 全面治理综合开发
第十一章 今后治黄意见
第一节 继续执行“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出版社”的方针
第二节 黄河的症结是水沙不平衡
第三节 黄河下游防洪是长期任务
第四节 黄河下游不需要改道
第五节 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
第六节 长期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第七节 治理与开发黄河主要依靠干流
第八节 全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第九节 搞好治黄战略研究
第十节 美好的远景
再版后记乃
节选
《我的治河实践》: 在这危急的时刻,行署韩哲一副主任冒雨渡过河来,指挥抢险。沿河各县动员大批运输车辆赶运料物,北岸长垣、寿张、范县每天出动大车200多辆抢运秸柳料和麻绳,南岸菏泽、齐宾、考城、东明等县出动大车1000多辆,赶运砖石、本桩和秸柳料,南北两岸,条条大道都是运料的车队,各种抢险物资源源运到工地。经过几十个昼夜的激烈战斗,终于战胜了洪水,高村险工转危为安。 这次抢险,历时2个月,动用民工30多万工日,秸柳料450多万公斤,青砖200多万块,石料500余立方米,麻料20余万公斤,先后抢修了12道坝,21段护岸埽,终于保住了险工的安全。这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区人民建造的一块丰碑。正如参加抢险的老河工们所说的,要在过去八个口子也开了。许多同志都说,这是人民治河的重大胜利,过去认为不能完成的抢险任务,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竟然完成了。区党委、行署和五地委、五专署对这次抢险的胜利都有很高的评价,在五地委、专署和分区的慰问信中写道: “你们为保护河南(岸)几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保护我中原大军与后方联系的通道,几个月来忍受着日晒雨打,忍受着饥渴,经受着蒋介石飞机轰炸的危险,不分白天黑夜,担负着沉重的工作,你们辛苦了,你们中间,且有人为这一神圣工作而牺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