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河流-草原文学

封面

作者:杨瑛

页数:22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63982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草原文学·河流》是一部关于血脉家族、生活日常、山河寻胜的主题散文集。  作者写人记事、抒情状物、探古论今,恰如一条生活的河流,时而静谧时而湍急,无不洋溢着自然的初心与探索的喜悦。该书文字洁净优美而不乏俏皮与锋芒,表现了作者杨瑛静水流深的风格。

作者简介

  杨瑛,生于1973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祖籍辽宁沈阳市。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文学编辑。曾出版小说集《城市森林的等待》,散文集《一花一世界》。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散文》《美文》等刊。散文《春光里的老人》入选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散文《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河流》获第九届、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 “索龙嘎”奖。

本书特色

  血脉家族、生活日常、山河寻胜……杨瑛笔下流淌出的人与事、古与今、物质与精神,恰如一条生活的河流,时而静谧时而湍急,无不洋溢着自然的初心与探索的喜悦。   《草原文学·河流》中文字洁净优美而不乏俏皮与锋芒,表现了作者杨瑛静水流深的风格。作者是内蒙古女性散文的代表人物。

目录

第一辑 河流
河流
端午
你好,机器
印证
丫丫
中考节令
开在路上的合欢
蚂蚁不惑
二〇一六年冬天在北京
通向海底的木梯

第二辑 唱长调的牧人
唐诗课
慢春天
剪纸课
蚂蚁的选择
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
负暄的花
一花一世界
一片冰心
似水流年
苏莉在二〇一五年的样子
最后的手稿
一个漂泊到北梁的人
唱长调的牧人
吼春
自然的节令
春光里的老人

第三辑 疑似的日子
小书店
地坛与野草
禅寺钟声
你好,你好
初春,《诗经》
红海滩的野草
巴林石记
庆州白塔的千年光阴
山盟水约
勃隆克看云
黄河线条
疑似的日子
《城市森林的等待》的六个版本
落地生根的故事
镜像清澈
无心可猜

节选

  《草原文学·河流》:  河流  生和被生,是一种奇妙的渊源。  两棵树,赤着脚,站立在河的两岸。河水经过庞大的根系,穿过树枝,穿过树叶,流进叶脉,在每一片树叶上画出一张水系图。  生命发芽生根,如岸边的树和草一样朴实无奇。  我听到我的血管里的另一重水声,它不是来自西拉木伦河,不是来自母亲和我的出生地,而是来自祖父祖母和父亲的辽沈方言,淙淙地流进了我的骨缝,成了一种水土。  乡愁与生俱来。  四十一年前,父亲大学毕业,从辽河之滨来到内蒙古。之后,我的祖父祖母被连根拔起,迁移到西拉木伦河畔。一同迁徙的还有一种叫毛葱的植物,红色的皮极薄,祖母把它的种子带到了异乡。  我断续零散地接受到我的另一半生命的讯息。一个父亲读大学时用的柳条箱里,一片浆过的红布承载着家谱,一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黑白照片,三个年轻人,写着“大学时代”四个字,中间的人是我的父亲。  关于故乡,父亲不肯多说。一次在讨论教育时,他说。内地三十年前就这样了。无意中说出来,没什么语气,突然沉默了。而我体会到,父亲是一个年轻时来支援边疆的人,被风华正茂的理想留在了草原。四十多年间,父亲只回过两次沈阳,第二次回去时,他已不能说地道的家乡话,成了故乡的异乡人。  《水经注》有“大辽水出塞外”的记载。我生命里的两重水声,是这样的渊源。  九月,我有了一个行程,寻找西拉木伦河的源头,沿着河流的方向,流向辽河,流入渤海。流向我的老家,我的故园,我生命的主根。  西拉木伦河是内蒙古草原上一条普通的河流。银子般的河水,缓慢且安心地流淌,河道迂回曲折,悠缓出江山的温柔。很多年前,在西拉木伦河的源头,有七眼泉水。如今泉水消失了,只在沙上蔓延细细的水线,像中国象形字的“水”,留存了水最简单的脉络。  西拉木伦河在《唐书》和《辽史》地理志上叫“潢水”,河上的桥叫潢水石桥。  在我的家乡,因桥在巴林右旗境内而叫巴林桥。又因石桥在清朝时由下嫁的固伦淑慧公主重新修建,也叫“公主桥”。  固伦淑慧公主是皇太极和孝庄文皇后的女儿,小名阿图,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的名字,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母鱼”。  摇篮里躺睡的小女儿,谁曾想过她会嫁远方。阿图十二岁时.肩负和亲大业远行。不到一年,额驸去世了,她又回到盛京。待到十七岁,阿图第二次踏上了茫茫远嫁路。  从盛京出发时,二月微风拂杨柳,青青依依。长长的陪嫁队伍缓缓而行在去往巴林右翼旗的路上,渐渐荒草寒烟。  随公主出嫁的,除宫女外还有三百户陪房,他们多数是工匠,银匠、铜匠、铁匠、木匠、皮匠、瓦匠,七十二行都有。陪嫁的工匠,在茫茫荒原兴建王府殿宇、寺庙、土木住房,排街列巷,种田种菜,生养儿女。  修了桥,他们觉得离京城近了,离故乡近了。  巴林右旗查千沐沦苏木的珠腊沁村,先民是固伦淑慧公主陵的陵丁,蒙古语“珠腊沁”意为执祭灯者,是为固伦淑慧公主陵点佛灯的人。三百多年珠腊沁人每天守陵点佛灯。如今,公主陪房中挑选的四十户守陵人,繁衍成四个自然村落。在珠腊沁村有一片平均树龄三百多年的沙地古榆树群,传说公主去世后这些榆树在珠腊沁拔地而起,站成侍卫。西拉木伦河最大的支流查千沐沦河由东北向西南流淌,河水在珠腊沁庙西南与锡巴尔汰河汇流向南弯转流过。  三百年间,公主陪房的孩子们,一代又一代地长大,他们从西拉木伦河出发,从公主桥出发,各赴他乡。珠腊沁人的后裔乌·纳钦重回了紫禁城,在北京读博士,问学于河流和文本之间,写下了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字字都是故乡。由他创作歌词的《蓝色的蒙古高原》,后来成了巴林右旗的旗歌。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河流-草原文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4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