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昌菊
页数:56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61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油画百年的本土化现象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20世纪不同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研究、油画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油画艺术教育状况、本土化特点的油画作品语言表现的研究等。本书分为三部分:一、20世纪前期(1900-1949)的油画;二、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的油画;三、新时期到世纪末(1978-2000)的油画本土化现象等。油画本土化——创造中国特色的油画,包含几代艺术家的文化向往与追求,经多年的实践努力,中国油画已形成相当的阵容与气象,积累了丰厚成果,构成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文化认知的理论建树价值,为中国油画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
作者简介
李昌菊,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
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
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油画本土化现象是指油画进入中国后,以本土社会生活、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并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气质、审美趣味、表现语言特点的油画艺术实践与理论探求现象,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在20世纪显得尤为突出
★主要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这两个角度,观察其对于本土油画的重要塑形作用
★也从油画语言的学习、借鉴,辨析其艺术形式成分与特性,并从不同时期的理论争鸣审视本土油画创作观念的流变
★全书虽围绕不同时期纷繁的油画本土化展开,但并不停留在对现象的客观描述上,而是侧重学理分析与归纳,从多个维度探析表象后的内外动因
★作者提炼把握油画表现语言特征,爬梳学术探求理路,以达到对油画本土化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论认知
油画本土化现象是指油画进入中国后,以本土社会生活、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并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气质、审美趣味、表现语言特点的油画艺术实践与理论探求现象。它凝聚着几代油画家的孜孜追求,积累了丰厚的成果,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在20世纪显得尤为突出。
虽为西方画种,但一经入驻本土,油画即开始融合的历程。西画东渐之初,在18世纪的中国皇宫,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和法国画家王致诚等一边向中国弟子传授西画,一边接受着皇家代表的本土审美趣味的改造。为了适应其文化要求,西方画家尝试调入中国绘画特征和趣味,建立了一种平面化、装饰化的中西融合油画表现样式。这种本土视觉审美习惯与西方油画之间的调适,无疑为最早的油画本土化现象,只不过其开创者并非本土画家。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激越展开,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20、30年代,留学欧、日的第一代油画家成为自觉开展油画本土化的主体,他们通过现代美术教育使油画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此后,经过几代油画家的持续努力,西方油画不断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以本土的表现内容与精神气质为大众喜爱和认可,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油画本土化早已开始,但加快步伐并形成蔚然大观,无疑始于20世纪。百年的风云变幻,使油画经受了中国社会现实、文化思潮、艺术传统对之的选择与改造,无论20年代的移植播散,还是30、40年代的战火纷飞,抑或新中国的建立,80年代新时期的到来,在与本土现实和传统的碰撞、交织、融合中,具有本民族现实生活内容和民族风格、气派的中国油画逐步被建构出来。
在《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笔者大致依循20世纪不同时间阶段展开研究,依次为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不过,对于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笔者并非按时序排列现象,而尝试从现实、文化语境与观点论争、油画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等分别展开研究。也即,该著作主要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这两个角度,来观察其对于本土油画的重要塑形作用,同时,也从油画语言的学习、借鉴,辨析其艺术形式成分与特性,并从不同时期的理论争鸣审视本土油画创作观念的流变。所以,虽围绕不同时期纷繁的油画本土化展开,但并不停留在对现象的客观描述上,而是侧重学理分析与归纳,从多个维度探析表象后的内外动因,提炼把握油画表现语言特征,爬梳学术探求理路,以达到对油画本土化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论认知。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引进、传播与融人(1900一1949)
第一章 自觉的求取
第一节 西画东渐的先声
第二节 “实学”、“兴学”之科目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第四节 美术革命
第五节 取法东西
第二章 积极的传播
第一节 美术教育
第二节 西画团体
第三节 观念交锋
第四节 美术展览
第五节 理论散播
第三章 引进语言样式
第一节 写实主义
第二节 现代派
第三节 印象主义
第四章 本土化的尝试
第一节 中西融合的表现
第二节 “民族形式”的倡导与实践
第二篇 学习苏联与自主发展(1949-1978)
第一章 接受体制规范
第一节 文化纲领
第二节 纳入体制
第三节 统一表现语言
第四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五节 重识印象派
第六节 “油画民族化”思潮
第二章 学习现实主义
第一节 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
第二节 走出去——留学苏联
第三节 请进来——马克西莫夫班
第三章 民族化教学探索
第一节 “油研班”
第二节 博巴油训班
第三节 董希文与油画工作室
第四章 彰显民族气派
第一节 塑造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族化”的路径
第五章 十年特殊时期的表达
第一节 “文革“美术
第二节 知青油画
第三篇 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1
第一章 走向开放
第一节 新时期文艺思想
第二节 恢复与萌动
第三节 借鉴现代艺术
第四节 民族化再讨论
第五节 现代美术新潮
第六节 主旋律与多样化
第二章 表现流派的纷呈
第一节 伤痕美术
第二节 乡土写实
第三节 新古典风
第四节 新具象
第五节 抽象艺术
第六节 新生代美术
第七节 玩世现实主义
第八节 政治波普
第九节 艳俗艺术
第十节 表现主义
第十一节 写实油画
第十二节 女性绘画
第三章 学术与市场并行
第一节 展事活跃
第二节 艺术市场的兴起
第三节 中国油画学会的助力
第四章 赋予传统新意
第一节 转化表现语言
第二节 承继传统趣味
第三节 援用文化资源
结语
中国油画大事记(1900一2000)
参考文献
图录
后记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