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可,杨德睿主编
页数:38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049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论文均聚焦于中国社会的俗与圣之分及其文化实践。各个章节作者分别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讨论的范围涵盖宗教仪式如何作为文化实践同时如何与文化的其他部分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人类学对信仰与仪式的研究由来已久,虽然在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倾向于更具独立性,但信仰与实践也在因应这方面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本书讨论这些改变如何发生,审视这些改变的发生机制,论证精神生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意义。
作者简介
范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 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 长,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专家。学术兴 趣为文化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全球化与 地方化等,曾在闽南农村和回民社区从事 田野研究,发表中英文著述数十种。
本书特色
本书汇聚了数十位中日美三国学者的 文字。这些论文无不以“俗”与“圣”的 文化实践为焦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 的信仰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在作者的眼 里,涂尔干( Emile Durkheim)对人类社会 和个人生活的“圣”、 “俗”两分难以解 .释中国的信仰实践。本书主编采用了雷德 菲尔德( Robert Redfield)所用的“连续 统”( continuum)来指涉中国人的信仰实 践。这种信仰实践并不是只限于“神圣” 的场合,而可能是随时发生的。当面对抉 择和危机时,许多人总喜欢祈求帮助,这 种帮助最好来自超自然。这是为什么我们 看到中国许多地方的宫观庙宇总是香火隆 盛。中国人的信仰实践也会因为社会的变 迁与时俱进。当然,这种变化可能很微 妙,但它们的存在告诉了我们,传统永远 是人们选择的对象;也告诉了我们,宗教 信仰的内生性资源可以因为外在条件的变 化而有所调整和再分配。本书中的所有论 文都建立在田野研究的基础上;除了少数 作者外,绝大部分作者均为青年先晋。他 们充满学术进取心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人类 学在东亚的前景。
目录
全球宗教变迁与华人社会:世俗化、宗教化、理性化与躯体化
文化多元化时代的信仰实践:人类学视角中的“新时代宗教运动”
日常生活中的多元信仰实践:新时代宗教运动在中国的田野呈现
宗教、伦理与社会精神气质
——兼论关于理解与解释的人类学
名字与神灵
日本学界关于汉人农村的“共同体”与“祭祀圈”
业海般舟
——以南京马家街道场为例
标准化理论的再应用
——以山东长岛妈祖为例
大运河的治水政治与权力象征
——以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为例
地仙信仰与财神观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来自文献与田野的考察
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
——以潮汕地区村落的游神礼仪为例
从家庭内部祭祀到公共领域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盂兰胜会”的都市性构造
华侨与宗教复兴:华南客家地区的宗教景观和灵性
“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城市寺庙
——以广东省汕尾为例
风水旅游中的“硬性文化”与“软性文化”
——以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为例
“公益”的生成
——以昆明市回族社会的公益活动为例
放生:在市场和公园问上演的佛法
论哈尼族yolil概念
——“文化”与yolil的比较研究
泉州回民宗族与伊斯兰
——一个历史与人类学的案例
“祈祷”与人类学的基督教研究
圣乐的在地化实践
——耿辉与《中华合一弥撒套曲》
阿嵯耶观音与南诏大理国的祖先历史叙事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