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在歌俗中诗意生存-以侗族河歌为例

封面

作者:胡牧

页数:35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845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批准号:15XMZ092)成果,也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流域文明与族群互动”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将侗族惯有的诗意生存方式置放于河歌歌俗中进行分析,揭示河歌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对河歌的生态审美研究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具体而言:本书首先勾勒了其他侗歌、河歌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学界几乎没有从人类学、美学等视角深入研究河歌的文献。 在对河歌作概念界定,并对河歌的历史和分布区域作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诗意生存”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基于侗族以前是“无字文化”社会的事实,河歌的生发是跟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靠歌来代言、以歌交友、以歌择偶的现实相关,又跟侗族生计方式和“团寨”文化模式下侗族的“群体性”交往特征有关。从逻辑上,本书对“坡会节”和“春社节”等歌俗活动、行歌坐夜的河歌结构、歌师及贡献、侗族宗教文化、河歌审美特征、河歌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分析出侗族诗意生存的具体规程和意义,认为河歌体现了侗族歌论“歌养心”、以歌交友和择偶的诗意生存方式。本书通过考察侗族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审美关系以及河歌艺术生发规律,考察河歌审美场中人与歌生态潜能的耦合对生关系,得出诗意生存是河歌审美精神的凝结、价值功能的体现。认为河歌对人的审美形塑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美育,河歌是侗族通过歌俗活动实现诗意生存的中介。 本书在生态文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系统地研究河歌生发、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构成及其在当下的利用、传承和保护路径,指出了河歌对生态审美者培育的价值意义,有利于补充生态美育理论建构的内容,也会引起学术界共鸣和世人对侗族河歌的关注。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批准号:15XMZ092)成果,也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流域文明与族群互动”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将侗族惯有的诗意生存方式置放于河歌歌俗中进行分析,揭示河歌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对河歌的生态审美研究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具体而言:本书首先勾勒了其他侗歌、河歌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学界几乎没有从人类学、美学等视角深入研究河歌的文献。 在对河歌作概念界定,并对河歌的历史和分布区域作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诗意生存”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基于侗族以前是“无字文化”社会的事实,河歌的生发是跟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靠歌来代言、以歌交友、以歌择偶的现实相关,又跟侗族生计方式和“团寨”文化模式下侗族的“群体性”交往特征有关。从逻辑上,本书对“坡会节”和“春社节”等歌俗活动、行歌坐夜的河歌结构、歌师及贡献、侗族宗教文化、河歌审美特征、河歌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分析出侗族诗意生存的具体规程和意义,认为河歌体现了侗族歌论“歌养心”、以歌交友和择偶的诗意生存方式。本书通过考察侗族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审美关系以及河歌艺术生发规律,考察河歌审美场中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侗族河歌概说
第一节 侗族河歌的生发历程
第二节 侗族河歌流传地域及其形成原因
第三节 侗族河歌类型及属性
第四节 侗族河歌与其他侗歌的亲缘关系
第二章 行歌坐夜的侗族河歌
第一节 有序的侗族河歌歌组
第二节 行歌坐夜歌组与“为也”层次结构的对应性
第三节 行歌坐夜的侗族河歌婚恋文化内涵
第三章 侗族河歌与节俗
第一节 广西唐朝侗寨“登坡节”
第二节 黎平龙额社节及河歌艺术节
第三节 “四月八”龙额村、高培村“为也”
第四章 歌师:诗意生存的享有者、体现者与创造者
第一节 歌师是河歌研究不可或缺的维度
第二节 歌师功用论
第三节 代表性河歌歌师及主要事迹
第四节 从电影《我们的嗓嘎》看歌师精神及其困境
第五章 诗意生存的信仰观念语境
第一节 侗族的“以邻为善观”
第二节 侗族神灵信仰举要
第六章 诗意生存绽放出侗族河歌的美
第一节 含蓄、直白与诗意的侗味语言
第二节 侗族河歌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侗族河歌的美蕴
第四节 侗族河歌的“和谐”之美
第七章 侗族河歌的传承和保护
第一节 文化变迁下的侗族河歌
第二节 河歌艺术节——侗族河歌传承的新方式
第三节 走向多元的传承保护理路
结语歌养心、诗意生存与河歌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在歌俗中诗意生存-以侗族河歌为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