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柯昌颐
页数:297页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75484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对王安石一生做了全面的梳理,立足于大量的文献,重点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对其变法的必要性、措施、效果、时人相关言行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用客观史料文献驳斥了对王安石的各种诬陷,客观地评价了王安石的功过。本书对于王安石在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都有专章论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简介
柯昌颐,清末状元、书法家张謇的学生。其所著《宋文学史》是最早的宋代文学断代史,所著《王安石评传》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意见。
本书特色
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发起了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本书踵步梁启超先生的《王荆公》,以翔实的史料、仔细的分析为王安石变法辩诬,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这是20世纪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受西方观念影响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的第二本著作。其内容以王安石变法为主体,又论述了王安石的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以及其时与变法有关诸人,对于研究王安石其人或治宋史者,实为一重要参考书。对于普通读者,读此书自可看见一立体之王安石,却不会被作者之观点障目。要之,本书值得欲了解宋史或王安石之读者一读。
目录
第一节 中国旧史之传信问题 …………………………………………………1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2
第三节 成败与环境 ………………………………………………………………4
第四节 功罪问题 …………………………………………………………………5
第五节 取材之概说 ………………………………………………………………6
第二章 年表与世系 …………………………………………………………………7
王安石年表 ……………………………………………………………………………7
王氏世系表 …………………………………………………………………………22
第三章 时代背景 ……………………………………………………………………24
第一节 宋初国势之鸟瞰 ………………………………………………………24
第二节 前于安石之建议图治者 ……………………………………………24
第三节 安石对于宋初百年无事之解释 …………………………………25
第四章 政治思想之渊源 …………………………………………………………27
第一节 政治学派之判别 ………………………………………………………27
第二节 对于儒家政治学说之赅通 …………………………………………27
第三节 对于法治主义之辩正 ………………………………………………37
第四节 置安石于法家者流之谬误 …………………………………………38
第五节 反对法治主义之余论 ………………………………………………39
第六节 安石之言论与行事 …………………………………………………40
第五章 政治思想之转移 …………………………………………………………42
第一节 对于唯法主义之倾向 ………………………………………………42
第二节 倾向唯法主义之由来 ………………………………………………43
第三节 理财政策与法家之关系 ……………………………………………44
第四节 安石与商鞅 ……………………………………………………………45
第六章 整理财政之初步 …………………………………………………………46
第一节 整理财政之根本观念 ………………………………………………46
第二节 制置条例司之始末 …………………………………………………47
第三节 掌管财政机关之原状 ………………………………………………48
第四节 制置条例司之成绩 …………………………………………………50
第七章 社会政策一——青苗法 ………………………………………………51
第一节 青苗法之由来 …………………………………………………………51
第二节 由常平法至青苗法 …………………………………………………53
第三节 青苗法之内容及其修正 ……………………………………………54
第四节 青苗法之争议 …………………………………………………………56
第五节 青苗法之流弊 …………………………………………………………71
第六节 青苗法之评价 …………………………………………………………73
第八章 社会政策二——募役法 ………………………………………………76
第一节 改革役法之必要 ………………………………………………………76
第二节 改革役法之过程 ………………………………………………………77
第三节 募役法之内容 …………………………………………………………77
第四节 募役法之利益 …………………………………………………………80
第五节 募役法之争议与其价值 ……………………………………………80
第九章 社会政策三——均输法市易法 ………………………………………85
第一节 均输市易两法与今日之时代需要 ………………………………85
第二节 均输法议而未行之经过 ……………………………………………85
第三节 市易法之建置及其纲要 ……………………………………………88
第四节 关于市易法之争执 …………………………………………………90
第五节 均输市易之评价 ………………………………………………………92
第十章 社会政策四——农田水利 ……………………………………………93
第一节 治水政策之推行及其成绩 …………………………………………93
第二节 疏浚黄河司之建置 …………………………………………………94
第三节 浚治御河之两度争议 ………………………………………………95
第四节 浚治漳河之争议 ………………………………………………………97
第五节 清汴之嚆矢 ……………………………………………………………98
第六节 官吏操切苛扰之缺憾 ………………………………………………99
第十一章 改革田赋 ………………………………………………………………101
第一节 方田法之由来 ………………………………………………………101
第二节 方田法之条目 ………………………………………………………101
第三节 方田法施行之经过 ………………………………………………102
第四节 方田法之评价 ………………………………………………………103
第十二章 改革学制 ………………………………………………………………105
第一节 仁宗英宗两朝修改贡举之建议 ………………………………105
第二节 毅然更制之争议 ……………………………………………………105
第三节 安石主张之果决 ……………………………………………………106
第四节 新贡举制度之纲要 ………………………………………………107
第五节 统一思想之实行及其缺点 ………………………………………108
第六节 革新教育之根本计画 ……………………………………………109
第七节 兴建国学之概要 ……………………………………………………109
第八节 分设专科之概要 ……………………………………………………110
第九节 各路学校之建置 ……………………………………………………111
第十三章 改革兵制 ………………………………………………………………112
第一节 宋初之乡兵制度 ……………………………………………………112
第二节 募兵之窳败 …………………………………………………………114
第三节 保甲法之内容及推行之次第 ……………………………………117
第四节 保甲法之争议 ………………………………………………………119
第五节 同时对于募兵之措施 ……………………………………………122
第六节 保甲法之评价 ………………………………………………………125
第七节 保马法之概要与利弊 ……………………………………………127
第八节 军器监之建置 ………………………………………………………128
第十四章 外交及其武功 …………………………………………………………130
第一节 外交政策之概要 ……………………………………………………130
第二节 河湟之恢复 …………………………………………………………131
第三节 湖南路诸蛮之平定 ………………………………………………134
第四节 四川路诸夷之平定 ………………………………………………135
第五节 交趾之征服 …………………………………………………………136
第十五章 哲学 ………………………………………………………………………138
第一节 安石哲学思想之概观 ……………………………………………138
第二节 安石之宇宙论 ………………………………………………………138
第三节 安石之人生论 ………………………………………………………140
第四节 安石之社会学 ………………………………………………………146
第五节 安石与老庄学说 ……………………………………………………148
第六节 安石与杨墨学说 ……………………………………………………150
第七节 安石与佛学 …………………………………………………………151
第十六章 经学 ………………………………………………………………………154
第一节 当时颂扬王氏新学者 ……………………………………………154
第二节 安石对于经学之谈片 ……………………………………………155
第三节 《三经新义》及其他经解 ………………………………………159
第四节 讥薄《春秋》之辩正 ……………………………………………163
第五节 清儒对于安石经学之论列 ………………………………………165
第十七章 文字学 ……………………………………………………………………170
第一节 《字说》之撰著 ……………………………………………………170
第二节 《字说》内容之一脔 ………………………………………………172
第三节 《字说》之评价 ……………………………………………………175
第十八章 文学 ………………………………………………………………………177
第一节 安石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177
第二节 安石对于文词之概念 ……………………………………………177
第三节 安石在当时文坛之身价 …………………………………………179
第四节 安石之散文 …………………………………………………………180
第五节 安石之诗歌 …………………………………………………………185
第十九章 书法 ………………………………………………………………………195
第一节 并世诸家之称扬 ……………………………………………………195
第二节 遗墨题跋一束 ………………………………………………………196
第三节 书法之蒙谤 …………………………………………………………198
第二十章 著作之存佚 ……………………………………………………………201
第一节 遗书之目录 …………………………………………………………201
第二节 不传诸书之梗概 ……………………………………………………202
第三节 传世诸书之考证 ……………………………………………………203
第二十一章 用人之贤不肖 ………………………………………………………212
第一节 党派之由来 …………………………………………………………212
第二节 吕惠卿 …………………………………………………………………214
第三节 章惇 ……………………………………………………………………220
第四节 曾布 ……………………………………………………………………225
第五节 蔡京蔡卞 ……………………………………………………………228
第六节 其他诸人 ……………………………………………………………232
第二十二章 变法之争议 …………………………………………………………238
第一节 反对派之概观 ………………………………………………………238
第二节 吕诲疏论安石十大罪 ……………………………………………238
第三节 郑侠进《流民图》 …………………………………………………244
第四节 曾巩之忠告 …………………………………………………………249
第五节 司马光之始终反对 ………………………………………………250
第六节 纷扰盈朝之反对言论 ……………………………………………260
第七节 安石之应付谤议 …………………………………………………263
第二十三章 史传之失实 …………………………………………………………265
第一节 安石身后蒙冤之唯一原因 ………………………………………265
第二节 《神宗实录》之杂糅 ………………………………………………265
第三节 宋史之舛谬 …………………………………………………………268
第四节 安石本传之辩正 ……………………………………………………269
第五节 通俗小说中之拗相公 ……………………………………………273
第二十四章 安石身后及后世之评论 …………………………………………276
第一节 评论安石之今昔观 ………………………………………………276
第二节 安石身后之公论 ……………………………………………………276
第三节 陆九渊独排众议 ……………………………………………………278
第四节 朱熹之深文诟病 ……………………………………………………281
第五节 元明两朝之崇拜安石者 …………………………………………285
第六节 明清两朝巧诋安石之苛论 ………………………………………290
第七节 清代崇拜安石之言论与著作 ……………………………………295
第八节 梁启超为安石大白沉冤 …………………………………………296
节选
第一章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安石者,中国政治史上唯一之失败人物也;志业既不获大酬于及身,谤议则辗转加厉于后世,是孰使之然哉?昔时俗士,类皆以此为诋訾之具;而不知此正可见安石之个性,有远过于寻常人者。其《答王深甫书》有曰: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
安石作此书时,方自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年甫三十七岁,遂已得毁于流俗之士;而其所以处之者则曰:“吾心未尝为之变。”后来执政时代众毁不挠之精神,殆已植基于此。至谓“今家异道,人殊德,……”则其齐一道德之志,又已见乎辞矣。
安石在少壮之年,对于当时社会情形,及下层政治之腐败,曾经切实考察,得有精透之见解。其《感事》诗云: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复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为之,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
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此诗盖作于初入仕途之时,意在深自策励。观其所述当时人民困于不肖官吏之压迫朘削,殆已达于最高之程度。彼心目中既有此深刻之印象,则一旦身居相位,出其思想以一一施诸事实,又岂任何浮言所可破坏。故其执政后能以强毅应付环境,良以在野时体察社会之利弊,独有会心处,迥非他人所可几及也。
安石执政以后,群谤盈廷之中,至有断取三不足之说,以张其訾议者。三不足者: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也。神宗以问安石,安石从而辨之曰: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亦是惧天变。陛下顺纳人言,无大小惟言之从,此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礼义,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郑庄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乱,乃诗人所刺;则以人言不足恤未过也。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是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祖宗何故屡自变改?……
天变足畏,系旧时迷信观念,故安石亦不敢遽主不畏之说。其后二项之辨辞,则甚足以表见其强毅不挠也。
安石之强毅过人,略如上述。诋安石者,遂漫为比附之言曰:“此其所以为执拗也。”殊不知执拗者,恶德,出于感情之任肆者也;强毅者,美德,基于心志之修养者也;岂可混为一谈以淆乱是非邪?观安石《答李资深书》,可以知其心志之修养为何如也。书曰:
……天下之变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辞受取舍之方不一;彼皆内得于已,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迹时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尝有悔也。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
安石又有《众人》诗云: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意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读此诗,则安石之深自持重,不以浮言稍惑其志,尤足印证其强毅之面目。彼以执拗毁安石者,又乌知轻重美恶之权衡哉?
第七节 安石与佛学
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少;周、张、程、朱诸氏,阳排佛,而阴同化于佛,殆为今日研究宋学者公认之事实。王安石在此潮流中,虽论学一衷于圣人,而翰墨论议之间,往往微露其归化于佛之面目。罢相以后,时与禅僧往来。著《字说》,颇杂引佛说。尝撰《楞严经疏解》,惜今不传。苟非深造自得,曷克臻此?
安石之治佛学,盖启于张方平。安石尝问方平云:“孔子去世百余年,而有孟子,其后绝而无人,或虽有之,不足为醇儒,如何?”方平答云:“岂无人耶?亦有过于孔孟者矣!”安石问为何人?方平答云:“马祖道一、汾阳无业、雪峰义存、岩头全奯、丹霞天然、云门文偃。”安石愕然。方平复云:“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于释氏矣!”安石乃叹服。此事出于宋善卿《祖庭事苑》。安石晚年,并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其信佛之笃可知。
安石以佛理融会于其思想中者,兹不详论;但述其得于佛者。如《书金刚经义赠吴珪》曰:
惟佛世尊,具正等觉;于十方刹,见无边身;于一寻身,说无量义。然旁行之所载,累译之所通,理穷于不可得,性尽于无所住。金刚般若波罗密为最上乘者,如斯而已矣。
以“理穷于不可得,性尽于无所住”二语,概括金刚要义,是诚能探骊得珠者。其诗歌最得禅味者,并有下列各章:
达本
未能达本且归根,真照无知岂待言。枯木岩前犹失路,那堪春入武陵原?
寓言(二首录一)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读维摩经有感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安石之邃于佛而发于讽咏者,观上列各诗,可概见矣。尚有《拟寒山拾得诗》二十首,及与禅僧赠答诸作,不具录。其说佛较详之文字,则有《答蒋颖叔书》云:
如某所闻,非神不能变,而变以赴感,特神足耳。所谓性者,若四大是也。所谓无性者,若如来藏是也。虽无性而非断绝,故曰“一性所谓无性”。曰“一性所谓无性”,则其实非有非无。此可以意通,难以言了也。惟无性,故能变。若有性,则火不可以为水,水不可以为地,地不可以为风矣。长来短对,动来静对,此但令人勿著耳。若了其语意,则虽不著二边而著中边,此亦是著。故经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长爪梵志一切法不变,而佛告之以“受与不受亦不受”,皆争论也。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诃;虽不涉二边,亦未出三句。若无此过,即在所可,三十六对,无所施也。《妙法莲花经》说实相法,然其所说,亦行而已。故道师曰:“安立行净,行无边行,上行也。”其所以名《芬陀利华》,取义甚多,非但如今法师所释也。佛说有性,无非第一义谛。若第一义谛,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以无有像计度言语起,而佛不二法;离一切计度言语,谓之不二法;亦是方便说耳。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
此书盖缘蒋颖叔问以所疑,而拉杂裁答之。故难寻其系统。观其一则曰:“此可以意通,难以言了也。”再则曰:“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则安石之于佛学,深造自得,难落言诠,为何如耶?晚年归老钟山之定林,著《楞严经疏解》,同时高僧洪觉,称其颇能“详诸师之略,略诸师之详,有表一家识妙之处”。惜乎其不传于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