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健君编著
页数:196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77527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养生”是中国人的发明,出自《管子》。而把中国养生文化发展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道家文化。本书分四个部分:一是求学与探索;二是学术思想与辨治经验;三是医案精选;四是养生保健与医德修养。四个部分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唐宋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辨治经验。如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心脑病、肺病、肾病、内科疑难病和妇科病的经验等,意在抛砖引玉,学习借鉴唐宋教授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内科、妇科病临床疗效的途径。本书内容翔实,可读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是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中医之理,源出周室,穷天人之际,究五行之变,载于《黄帝内经》奠中华生命学之基。其文上终天气,下毕地纪,意在为后世子孙昭示阴阳变化之理,上以治民,下以治身,远离疾苦。至汉代仲景感伤寒之肆虐,伤横夭之莫救,领《内经》之意,博采众方,做《伤寒杂病论》,从此立以草药治病之圭臬,被后世医家尊为方数之祖,其功大矣。今时之人,重有形之质轻无形之变,不知万事皆有前呈后启之理,重已病轻未病,致中医源流不显,万千疾病肆虐于世,身为医家,举目难见寿终正寝之人,百姓愁苦之状不下于建安纪年,今不鄙浅陋,研读《内经》、《伤寒》,书写中医方术之理,做《中医密码》以求引玉,共承华夏医学之魂。
作者简介
张健君,1969年3月生,陕西千阳人,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治医师,网名:二哥2014a,现任职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研究所主任。入医行十余载的外科临床经历,见西医之局限,遂弃西从中,自学中医,其间感大学中医教育术法虽存,却失中医之魂,大道亡求诸野,遂入民间访学,得无数师友相助,知中医之源流,遂孜研《内经》、《伤寒》,以亲身实践于当代医之乱象中为传统中医正名,曾写帖《中医门诊直播间》,引发较大社会反响。
本书特色
“养生”是中国人的发明,出自《管子》。而把中国养生文化发展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道家文化。本书分四个部分:一是求学与探索;二是学术思想与辨治经验;三是医案精选;四是养生保健与医德修养。四个部分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唐宋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辨治经验。如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心脑病、肺病、肾病、内科疑难病和妇科病的经验等,意在抛砖引玉,学习借鉴唐宋教授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内科、妇科病临床疗效的途径。本书内容翔实,可读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是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中医之理,源出周室,穷天人之际,究五行之变,载于《黄帝内经》奠中华生命学之基。其文上终天气,下毕地纪,意在为后世子孙昭示阴阳变化之理,上以治民,下以治身,远离疾苦。至汉代仲景感伤寒之肆虐,伤横夭之莫救,领《内经》之意,博采众方,做《伤寒杂病论》,从此立以草药治病之圭臬,被后世医家尊为方数之祖,其功大矣。今时之人,重有形之质轻无形之变,不知万事皆有前呈后启之理,重已病轻未病,致中医源流不显,万千疾病肆虐于世,身为医家,举目难见寿终正寝之人,百姓愁苦之状不下于建安纪年,今不鄙浅陋,研读《内经》、《伤寒》,书写中医方术之理,做《中医密码》以求引玉,共承华夏医学之魂。
目录
圣人之教
何为道?
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天之道—日月星辰
阴阳之道——能量消长
昼夜阴阳
阴阳之变与时间空间
寒暑往来——年之阴阳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水土合德
天地俱生—春
天地气交——夏
地气以明——秋
水冰地坼——冬
生长收藏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一)——四时阴阳与人体健康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二)——生命在呼吸之间
五行藏象论
疾病论
四气五味与中医营养观
陈皮的故事
论咸昧
营气与卫气
八风与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