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刺绣

封面

作者:王亚蓉

页数:546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70469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王亚蓉关于中国传统刺绣的学术专著已完成,值得祝贺。她嘱我作序。  我与王亚蓉在考古学术上共事,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逾4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先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从事考古绘图,继之协助王(予予)对田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纺织遗物进行清理、保护、提取、修整、复原、研究工作。后来随王(予予)一起到历史研究所,协助沈从文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史研究。王(予予)逝世后,王亚蓉继续将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出土纺织遗物的保护、提取和修整、复原方面。这是需要极为仔细、耐心而精致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王亚蓉堪称具有“大国工匠”精神①。虽然她早已过退休年龄,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其精神值得敬佩。  对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有关服饰、织物的科学标本的研究工作,不断反映在有关中国古代服饰史和中国古代丝绸史等专著之中,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唯有其中有关刺绣遗物的科学标本,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和探研。  提起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关于中国古代刺绣的科学标本,就必须回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的成就。在20世纪初,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刺绣,只能从传世的文物去观察。但传世的都是很晚的标本,一般只是迟至明清时的刺绣品。至于先秦至汉魏的刺绣,只能依据文献的记录来想象其华美形貌。只是在气候条件适宜保持纺织品的新疆地区,一些外国探险家发现过一些残片。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发掘的发展,古代刺绣的标本才逐渐被发掘出土。在50年代,大量获得的考古标本还是晚期的制品,主要是在北京明定陵发掘中出土所得。随后在新疆、甘肃等省区对汉代墓葬的考古清理发掘中,不断获得汉绣的实物标本,特别是新疆民丰尼雅的出土品,使人们得以重见汉绣的真实风貌。到70年代至80年代,更不断有关于汉绣和更早的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先秦至西汉时期刺绣的认识。其中对汉绣标本重要的发现,是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的发掘,此墓内埋葬的是西汉时轪侯的夫人,随葬的衣物保存完好,其中有许多刺绣品。

作者简介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会长。主持并参与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新疆尼雅贵族墓地、江西海昏侯墓等二十余座考古现场的纺织品文物清理、保护、研究、修复等工作。发表论文及专著二十余部。1974至1988年,曾担沈从文先生助手,参与了沈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工作,协助其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整理绘图出版工作。2016年,获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并获评2016年中国文化促进会“全球十大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本书特色

8开精装,万卷出版公司出版

王亚蓉是我国著名的纺织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古代纺织历史以及纺织工艺史四十余年,获评2016年中华文化人物,誉为“大国工匠”

本书为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对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内涵、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目录

代序



中国刺绣古今

上篇 中国刺绣概述

一 古朴瑰丽的先秦刺绣

文献以佐:文字中的先秦刺绣

考古以证:自地下而来的绝美华彩

二 风华绝代的两汉刺绣

对外交流:“丝绸之路”上大放异彩

地下辉煌:举国流行的刺绣纹样

三 以信仰为主导的魏晋南北朝刺绣

四 不拘一格的隋唐刺绣

贸易流通:“钱帛兼行”促进发展

从宫廷到民间:奢华有度的刺绣艺术

五 文艺气息浓郁的宋代刺绣

精益求精:手工业中的绣艺发展

文人格调:精美的画绣结合

六 精致秀丽的辽金刺绣

融会贯通:技艺娴熟的辽代刺绣

开拓奠基:影响后世的女真人刺绣

七 华丽粗犷的元代刺绣

八 大繁荣的明代刺绣

遍地生花:民间刺绣的崛起

与先人共舞:文物复制中的研究收获

九蓬勃发展的清及近代刺绣

竞新斗奇:皇族贵胄的好尚引领潮流

妇无不巧:近代民间刺绣中的技艺比拼

中篇 中国刺绣技艺

一 传统刺绣针法及材料

(一)传统刺绣材料

(二)基本刺绣针法

二 在文物修复与鉴定中探寻中国刺绣技艺

(一)楚风悠扬:文物修复始知针尖下的震撼

(二)关心所致:一件应帝王要求完成的绣品

下篇 中国刺绣赏析

一 传统刺绣在衣饰、佩饰中的表现

(一)腰间杂佩

(二)绣衣

(三)衣饰佩件

(四)挽袖及装饰绣片

(五)肚兜

(六)其他

二 礼仪、日用及装饰性绣件的刺绣技艺展示

三 中国刺绣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

后记

前行者,盼后来人

前言

王亚蓉关于中国传统刺绣的学术专著已完成,值得祝贺。她嘱我作序。

我与王亚蓉在考古学术上共事,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逾4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先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从事考古绘图,继之协助王(予予)对田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纺织遗物进行清理、保护、提取、修整、复原、研究工作。后来随王(予予)一起到历史研究所,协助沈从文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史研究。王(予予)逝世后,王亚蓉继续将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出土纺织遗物的保护、提取和修整、复原方面。这是需要极为仔细、耐心而精致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王亚蓉堪称具有“大国工匠”精神①。虽然她早已过退休年龄,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其精神值得敬佩。

对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有关服饰、织物的科学标本的研究工作,不断反映在有关中国古代服饰史和中国古代丝绸史等专著之中,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唯有其中有关刺绣遗物的科学标本,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和探研。

提起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关于中国古代刺绣的科学标本,就必须回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的成就。在20世纪初,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刺绣,只能从传世的文物去观察。但传世的都是很晚的标本,一般只是迟至明清时的刺绣品。至于先秦至汉魏的刺绣,只能依据文献的记录来想象其华美形貌。只是在气候条件适宜保持纺织品的新疆地区,一些外国探险家发现过一些残片。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发掘的发展,古代刺绣的标本才逐渐被发掘出土。在50年代,大量获得的考古标本还是晚期的制品,主要是在北京明定陵发掘中出土所得。随后在新疆、甘肃等省区对汉代墓葬的考古清理发掘中,不断获得汉绣的实物标本,特别是新疆民丰尼雅的出土品,使人们得以重见汉绣的真实风貌。到70年代至80年代,更不断有关于汉绣和更早的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先秦至西汉时期刺绣的认识。其中对汉绣标本重要的发现,是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的发掘,此墓内埋葬的是西汉时轪侯的夫人,随葬的衣物保存完好,其中有许多刺绣品。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刺绣》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