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美国教师教育200年

封面

作者:郭志明著

页数:26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39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美国教师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中等到高等、从封闭到开放、从机构置换到模式多元的变迁,期间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多次博弈,从分离到整合,揭示出教师专业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19世纪初,为培养小学教师,美国建立了师范学校。随着城市化运动带来的压力,师范学校转变办学方向,承担起一部分小学后与中学后教育。20世纪初,初、中等教育普及,学校现代化与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师范学校升格,教育学院建立。学院化时期“封闭的”的专业主义,促成了偏向专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二战后,基础教育改革呈学术化取向,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思想形成,专业课程与学科课程陷入课时之争的旋涡。20世纪末,教育过程与资格审查合一,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呈现出“证书模式”的特点。

作者简介

郭志明,山西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9—2006.3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访问学者。2004.1出版专著《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参编《当代美国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参编《天津教育六百年》(中央文献出版社),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三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

本书特色

美国教师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中等到高等、从封闭到开放、从机构置换到模式多元的变迁,期间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多次博弈,从分离到整合,揭示出教师专业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19世纪初,为培养小学教师,美国建立了师范学校。随着城市化运动带来的压力,师范学校转变办学方向,承担起一部分小学后与中学后教育。20世纪初,初、中等教育普及,学校现代化与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师范学校升格,教育学院建立。学院化时期“封闭的”的专业主义,促成了偏向专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二战后,基础教育改革呈学术化取向,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思想形成,专业课程与学科课程陷入课时之争的旋涡。20世纪末,教育过程与资格审查合一,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呈现出“证书模式”的特点。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19世纪公立学校运动与师范学校的教师培训
第一节 公立学校运动及其对小学教师的需求
第二节 师范学校的产生、发展与三种模式
一 来自欧洲的启示
二 师范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三 师范学校的三种模式
第三节 师范学校的危机与终结
一 师范学校的“非师范”目标
二 师范学校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
教育市场的需求
三 师范学校走向终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早期学校现代化与教师学院“封闭的”专业主义
第一节 20世纪早期学校现代化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一 20世纪早期的学校现代化
二 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节 师范学校升格与教师教育蓬勃发展
一 教师培训机构改革的理念与机遇
二 教师学院的创办与发展
第三节 学院化时期“封闭的”专业主义教师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
一 大学教育学院培养研究与管理人员的目标及其课程
二 独立设置的教师学院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目标及其课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中期教学现代化与大学的
“双专业”教师教育
第一节 以教学现代化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一 教学改革中“学术化”与“生活化”理念的多次博弈
二 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节 大学化时期的“双专业”教师教育
一 “双专业”思想取代“封闭的”专业主义
二 单一目标的教师学院转变为多目标的综合大学
三 普通大学培养教师的职能加强
第三节 培养“学者型”教师的教育目标与课程
一 培养“学者型”教师的教育目标
二 课程改革的两种路径及其冲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后期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的“证书模式”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一 追求学业优异的基础教育改革
二 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节 大学后时期统合教育过程与资格审查的“证书模式”
一 教师教育与资格审查的合一
二 “证书模式”实践的多种途径
第三节 “证书模式”的教育目标及其课程
一 培养“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新目标
二 整体课程观与实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美国教师教育200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