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中民著
页数:12,361页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12566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埃及变局才刚刚开始、民主未必是革命的唯一归宿、乱局为何在中东蔓延、中东政治逐步回归真实、政治合法性危机是中东动荡的根源等。
作者简介
刘中民,1968年生,河北省迁西县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西亚非洲》期刊编委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国际政治理论、海洋战略问题、中国外交等;近年来曾到美国、英国和十余个中东国家做学术交流。 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观察》、《欧洲》、《世界民族》、《东北亚论坛》、《西亚非洲》、《太平洋学报》、《宁夏社会科学》、《阿拉伯世界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120余篇,4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著有《中东政治专题研究》、《民族与宗教的互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研究》、《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等专著多部:在《世界知识》、《当代世界》、《社会观察》、《海洋世界》等时政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等发表时政评论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十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目录
中东国家转型之难
埃及变局才刚刚开始
民主未必是革命的唯一归宿
乱局为何在中东蔓延?
中东政治逐步回归真实
政治合法性危机是中东动荡的根源
思想和制度再造是中东转型关键
“阿拉伯之春”缘何走向“严冬”
深刻调整的中东变局
中东变局中的伊斯兰主义
西方干预决定阿拉伯国家走向
“阿拉伯之春”已蜕变为地缘政治博弈舞台
阿拉伯国家剧变的共性与差异
埃及大选“终极对决”
——没有轻松的胜利者
埃及仍处在畸形的政治过渡期
转型阿拉伯国家不会全面伊斯兰化
伊朗观点:不是“春天”是“觉醒”
阿拉伯国家转型进入深水区
沙特国王亚洲行的诉求与重任
2017年伊朗大选解读
中东地区危机之深
美国中东霸权的衰落
利比亚局势折射全球复杂政治生态
主权概念:真实还是虚拟?
干涉的利比亚模式可否复制?
巴勒斯坦建国难在何处
巴以冲突是谁的悲剧?
美以威胁军事打击伊朗实属战略无奈
中东逼近地区性大乱
叙利亚:中东动荡的“刹车”还是“油门”
叙利亚大棋局
俄罗斯能否力挺叙利亚到底?
伊朗和叙利亚的美国困局
叙利亚停火之后
卡塔尔:小国玩转大世界
沙特的国家叙事:宗教、外交和大国地位
叙利亚困局取决于外部力量的抉择
中东局势深入调整
叙利亚危机局势或仍僵持
夹缝中的哈马斯
……
恐怖主义反弹之猛
转型中的中国中东外交
节选
《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中东变局(2011-2017)》: 当中东乱局蔓延到利比亚并酿成残酷的内战后,许多西方媒体和舆论纷纷预测卡扎菲政权会迅速垮台,然后“多米诺骨牌”效应会迅速扩展,进而形成所谓的“第四波”民主化浪潮。但是,卡扎菲不但没有迅速倒台,反而在几天前兵临利比亚东部重镇班加西城下。就在卡扎菲政府军即将收复班加西之际,在西方主导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之后,法、英、美等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在利比亚已做出接受安理会决议的承诺之后,旋即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与此同时,在安理会通过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决议之前,沙特以海湾合作委员会集体反应部队的名义出兵巴林,协助巴林维持社会秩序。 至此,西方所谓由突尼斯和埃及发起的“阿拉伯之春”或“第四波”民主化浪潮逐步退潮。在笔者看来,利比亚局势和海湾局势的突变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中东政治逐步回归真实的反映,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内部的权力角逐与外部强权势力的干预相结合,还原了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真实面目,所谓的“民主革命”只不过是中东乱局的导火索而已。 从利比亚的局势看,政府与反对派的拉锯战使得局势演变逐渐回归中东政治的真实状态,导致中东乱局一度进入胶着状态。以部落反对派和政府军对抗为主要形式的利比亚内战,使得发端于突尼斯和埃及的所谓“和平过渡”的假象逐渐趋于真实。也就是说,本·阿里和穆巴拉克政权表面上由民众抗议所推翻,实质上是军方逼宫的“柔性政变”这一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利比亚的情况表明,由于军队的绝大多数尚忠实于卡扎菲,加之利比亚本身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事实上代表部分部落利益)与反政府的部落冲突,导致发生于突尼斯和埃及的“民主”闹剧没有在利比亚上演,中东国家权力斗争的真实状态得以显现。 在卡扎菲收复班加西胜利在即之际,西方依靠所谓“民主革命”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期待也逐步化为泡影。在此背景下,西方世界再度祭起干涉主义的大旗,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从而使外部强权势力长期控制中东的真实状态得以显现。 无论卡扎菲政权是否倒台,持续动荡无疑会成为未来利比亚局势的核心特征。如果卡扎菲政权倒台,利比亚很可能会发生索马里化而长期陷入无政府状态;如果卡扎菲政权不倒,西方会刻意培植以班加西为中心的东部割据势力,利比亚的局势则会苏丹化,美国和西方会在利比亚经历长期的东西内战后,抛出一个利比亚版的《全面和平协议》,像制造苏丹南北分裂一样,将利比亚肢解为东西两部分,进而使利比亚东部的石油资源掌控在西方手中。无论何种局面出现,利比亚都会离真正的民主越来越远,并在内部争斗和外部干预下陷入长期的动荡。 从海湾地区的情况看,当前的力量博弈突出表现为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君主制阿拉伯国家与民众抗议浪潮及其煽动者伊朗的博弈。伴随海湾各国抗议浪潮的兴起以及伊朗的推波助澜,尤其是在利比亚乱局导致油价上升的情况下,沙特领导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在改善民生、保障原油供应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力图抵制伊朗什叶派的渗透,进而使海湾地区的角逐基本保持了平衡态势。此外,君主制在海湾国家具有的较悠久的合法性,大量石油美元造就的社会福利,使得海湾国家面临的压力本身就远小于北非的共和制国家。媒体和舆论无疑夸大了突尼斯和埃及乱局对海湾国家的影响。 从美国和欧洲的外部影响来看,美欧在对待北非国家和海湾国家的问题上无疑继续采取了双重标准,沙特的出兵在某种程度上一定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基于维护与海湾国家的盟友关系,遏制伊朗势力坐大,稳定国际能源市场,防范伊斯兰激进势力借机崛起等目的,美欧尚没有彻底改变海湾君主制政权的决心。 当前的利比亚局势和海湾局势表明,所谓“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很难在中东继续推进,中东政治在逐步回归内外力量角逐这一权力政治的真实状态;西方民主根本无法在中东一统天下,中东民主仍将是带有各国自身特色的夹生饭;中东区内外各种力量的角逐也将继续进行,但中东政治的固有结构和逻辑都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