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问题研究

封面

作者:白燕妮著

页数:256页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11224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问题研究》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主要研究了三方面内容:靠前,道德知行关系的历史流变;第二,具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关理论;第三,道德知行合一的内在机理。实践篇主要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道德状况及知行困境,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结合其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实际表现,认为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不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道德知行关系中的道德认知困境,即多元、多变、多样的价值观冲突,应通过教育涵养、制度规制、舆论规导等方式加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作者简介

  白燕妮,1984年生人,2014年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要从事伦理学和文化暂学研究。近年来在《新视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甘肃理论学刊》《求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编教材一部,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天津市重点调研课题一项。

目录

导论
0.1 研究对象及其界定
0.2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0.2.1 选题依据
0.2.2 研究思路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知行问题的研究情况
0.3.2 转型期道德知行问题的研究情况
0.4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0.4.1 创新之处
0.4.2 研究方法

第1章 道德知行合一的概念及历史流变
1.1 道德知行合一的概念界定
1.2 传统道德知行观的历史流变
1.2.1 中国传统的道德知行观
1.2.2 西方传统的道德知行观
1.3 道德知行合一观的历史流变

第2章 德性之知与道德践履
2.1 “善之体悟”:道德认知解析
2.1.1 认识与道德认知
2.1.2 道德认知五要素
2.2 “善之践行”——道德行为解析
2.2.1 行为与道德行为
2.2.2 道德行为的模式
2.2.3 道德行为的品质养成

第3章 道德主体道德知行合一的机理
3.1 道德主体为什么要追求道德知行合一
3.1.1 道德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3.1.2 道德的规范性和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知行合一
3.1.3 道德的意识和实践精神特点决定了道德知行合一
3.1.4 道德的动机和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要求道德知行合一
3.2 道德主体如何做到道德知行合一
3.2.1 道德认知为知行合一的逻辑起点
3.2.2 道德情感为知行合一的源泉动力
3.2.3 道德意志为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
3.2.4 兴趣、性格等个体特征为知行合一的重要补充
3.2.5 客观社会伦理环境为知行合一的必要保障
3.2.6 道德习惯的养成是知行合

第4章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状况及知行困境
4.1 社会转型:中国道德变迁的背景阐述
4.1.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
4.1.2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4.1.3 转型期道德的特点
4.2 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困境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体品德方面的表现
4.2.1 社会公德方面的困惑
4.2.2 职业道德方面的失范
4.2.3 家庭美德方面的缺失
4.2.4 个体品德方面的迷失
4.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 小农伦理及多元价值观为”不知不行”现象产生的根源
4.3.2 城市文明、商业文明与小农伦理的矛盾加剧了”知而不行”现象的发生
4.3.3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是”假知错行”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4.3.4 “知行不一”现象发生的其他原因

第5章 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问题的对策思考
5.1 重视道德知行合一的教育涵养
5.1.1 “知德”的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共观念培育
5.1.2 道德情感的激发
5.1.3 “三位一体”与职业教育的整合——重视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5.2 狠抓道德知行合一的制度规制
5.2.1 强化道德奖惩机制
5.2.2 建设道德信用机制
5.2.3 优化道德评价机制
5.2.4 完善道德监督机制
5.3 加强道德知行合一的舆论规导
5.3.1 重视重要媒体的导向、监督、公信力和影响力
5.3.2 重视乡规民俗的规范力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知行问题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