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世忠,王明露
页数:18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36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武陵山片区跨湘鄂渝黔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这片广袤的土地,哺育了广大的土家族人民。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土家族共有人口大约835.39万,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有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教育事业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土家族教育的历史,把握土家族教育的现在,探索土家族教育的未来,对于推动土家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武陵山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陵山土家族教育发展研究》既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参考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同时,还可以为普通读者了解土家族的教育发展历史提供帮助。
目录
第二章 土家族的来源与语言
第一节 古老的传说
第二节 众多的古人类遗迹
第三节 巴人的早期活动
第四节 巴人的定居
第五节 土家族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土家族生产生活教育概述
第一节 农业生产教育
第二节 生活技能教育
第三节 礼俗与礼仪教育
第四章 秦至土司时期的土家族教育(公元前221~1735年)
第一节 秦至宋时的土家族教育
第二节 土司制度时期的土家族教育
第三节 工艺美术教育状况
第五章 改土归流后至辛亥革命前的土家族教育(1735~1911年)
第一节 改土归流后至鸦片战争前的土家族教育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的土家族文化教育
第三节 文化教育状况
第六章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家族教育(1911~1949年)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的土家族教育
第二节 抗日战争前后的土家族文化教育
第三节 教育群团组织
武陵山土家族教育发展研究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前的土家族教育(1949~1993年)
第一节 教育概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土家族教育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家族教育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后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前的土家族教育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后的土家族教育概况(1993年以来)
第一节 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长足发展
第三节 教育布局得到合理调整
第四节 教育政策不断创新
第五节 民族教育突出民族特色
第九章 土家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第一节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 土家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土家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土家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
第十章 土家族中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 土家族中等教育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土家族中等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土家族中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第十一章 土家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研究
第一节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 土家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土家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土家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节选
《武陵山土家族教育发展研究》: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都充分证明,土家族的先民是定居在湘鄂川黔边的巴人。这些巴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定居的呢? 秦灭巴以后,巴人的势力急剧衰落,有的被迫迁徙。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曾利用英勇善战的巴人平定三秦。战后,有的遣回,有的移居于商洛之地。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洒山蛮”雷迁等巴人反抗东汉王朝的统治,东汉王朝派刘尚率军镇压,并将7000多人迁往湖北江夏(东汉郡治,在今云梦县东南)一带,被称为“沔中蛮”。①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巫蛮”(今巫山)许圣等又起而反抗,这部分巴人亦被迫迁至江夏。到了南北朝时,江夏一带的巴人发展很快,逐步活动到湖北东北部和河南东南部,被称为“荆雍州蛮”“豫州蛮…‘五水蛮”。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春秋战国时散布和活动于广大地域的巴人,以及以后迁往江夏和湖北东北部、河南东南部等地的巴人,大都融合于汉族,小部分融合于与之相邻的其他民族。只有定居于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巴人才是土家族的先民。秦灭巴之后,虽然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巴人也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和战乱,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大的迁徙,一直比较稳定地生活于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汉代,土家先民分布基本没有大的变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以后,进入隋唐时期,土家先民逐步形成了聚居于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以武陵山区域为中心的分布格局。②居于平原地区的原荆、豫州诸蛮虽然保留有许多民族特点,但已基本融合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之中。而以武陵山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土家族地区仍保留着自身的特征,特别是“其僻处山谷者,则语言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其相呼以蛮,则为深忌”。 隋末唐初,萧铣据有两湖及岭南部分地区,拥兵40万之众,时常出兵进攻巴蜀地区,成为唐王朝实现统一大业的重大障碍。武德三年(620年),唐王朝中央派李孝恭、李靖率军进攻萧铣。唐军出征初期一度受阻,后在开州一带设伏,击斩与萧铣相呼应的“开州蛮”冉肇则,俘获5000余人。唐设立峡州刺史,统辖峡、夔、涪、黔、巫、施等州,唐军得到了“峡中蛮”和“巴东蛮”冉安昌的支持,“巴东蛮帅冉安昌率兵与大军平萧铣”,很快取得了征服萧铣的胜利。唐王朝消灭萧铣后,对各少数民族采取招抚的办法,致使“杂侧荆、楚、巴、黔、巫中”诸蛮纷纷归附。 唐王朝开国之初,唐高祖李渊便下了《镇抚夷狄诏》,强调对少数民族要采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策,以便实现统一,安定局势,遵循“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原则。唐太宗则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入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王朝制定了较为开放、宽松的民族政策,即羁縻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此夸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代,在湘鄂川黔的土家族地区设置了羁縻州、县机构,计有归州(辖3县)、硖州(辖5县)、澧州(辖5县)、郎州(辖2县)、施州(辖3县)、黔州(辖5县)、溪州(辖2县)、思州(辖3县)、辰州(辖7县)、锦州(辖2县)、忠州(辖5县)、夔州(辖4县)等12个州。 同时,唐王朝中央还在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设置了三个羁縻都督府和道的监察机构进行管理,即夔州都督府、荆州都督府和黔州都督府,并分属于山南东道、黔中道和江南西道,其中施州、黔州、思州、溪州、辰州、锦州属黔中道,澧州、郎州属江南西道,硖州、夔州、忠州、归州属山南东道。 由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推行了比较宽松、开放的羁縻制度,较为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缓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存在的民族矛盾,增强了土家族与周围民族的经济交往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唐末五代时期,湘鄂川黔边地区战争延绵,长期不休,土家族中的强宗大姓在战争中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形成了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土家族大姓。湘西“溪州蛮酋”彭氏在唐末全国农民大起义和藩镇纷纷割据之际相继而起。有彭允滔、彭师佐等自署为刺史,到彭士愁时,又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势力日渐强盛,遂又自署为溪州刺史,“当仕然(应为士愁)之世,昆弟力强,多积聚,故能诱动诸蛮皆归之,胜兵万余人”。可见势力之强大,其割据的地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将溪州分为上、中、下溪三个州,彭士愁为下溪州刺史,自充“静边都誓主”,统辖有20个州的范围。彭士愁在其辖境内,仿照唐制设大乡、三亭两县,县下设团保,委官置吏,俨然一个封建小王国,以致后来率军攻打楚属辰州和澧州,与楚王马希范相抗衡,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溪州之役”,最后溪州会盟以定疆界,铸铜柱立于溪州会溪,可见当时彭氏势力之强大,也为彭氏在湘西统治800余年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