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与生态修复

封面

作者:蒙仲举等著

页数:287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471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与生态修复》以我国北方典型荒漠草原——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退化与生态修复为主题,介绍了荒漠草原分布范围及其退化特征,研究了草原退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重点对荒漠草原退化过程中的地表土壤侵蚀变化规律和影响植被恢复的因子进行探究,提出了草原退化的诊断方法和退化评价体系,并根据退化程度将荒漠草原划分成不同的退化等级。最后,基于牧区生存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在实践中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牧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与生态修复》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经验的积累,为内蒙古中西部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特色

本书以我国北方典型荒漠草原——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退化与生态修复为主题,介绍了荒漠草原分布范围及其退化特征,研究了草原退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重点对荒漠草原退化过程中的地表土壤侵蚀变化规律和影响植被恢复的因子进行探究,提出了草原退化的诊断方法和退化评价体系,并根据退化程度将荒漠草原划分成不同的退化等级。最后,基于牧区生存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在实践中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牧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书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经验的积累,为内蒙古中西部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目录
前言
1 草原退化与荒漠化 1
1.1 荒漠草原的分布及特点 1
1.2 草原退化特征 2
1.3 草原退化成因 4
1.4 牧区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现状 6
1.5 草原退化与生态安全 6
1.5.1 草原功能 6
1.5.2 草原生态安全 8
2 草原退化诊断 10
2.1 草原退化评价指标体系 16
2.2 草原退化评价 17
3 草原生态系统受损特征 22
3.1 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因子 22
3.2 退化草原植被特征 26
3.2.1 群落物种组成 26
3.2.2 物种分科特性 28
3.2.3 群落结构变化 29
3.2.4 物种多样性特征 32
3.3 退化草原土壤特征 35
3.3.1 土壤机械组成 35
3.3.2 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变化 37
3.3.3 放牧地土壤水分动态 40
3.3.4 土壤水分垂直变异 46
3.3.5 土壤水分变化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47
3.3.6 土壤水分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0
3.3.7 土壤化学性质 53
3.4 小结 55
4 荒漠草原地表侵蚀特征 57
4.1 侵蚀坡面生境分异规律 57
4.1.1 土壤颗粒特征 62
4.1.2 土壤水分特征 65
4.1.3 土壤入渗特征 71
4.1.4 坡面植被特征 74
4.2 风蚀特征 79
4.2.1 植被盖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81
4.2.2 地表含水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90
4.2.3 风速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92
4.2.4 交互作用下输沙垂直变化 97
4.2.5 多因素风蚀模型 98
4.2.6 地表风蚀强度空间差异 100
4.3 荒漠草原坡面水蚀特性 103
4.3.1 雨强对产流的影响 108
4.3.2 雨强对产沙的影响 111
4.3.3 坡度对水蚀的影响 114
4.3.4 土壤前期含水量对水蚀的影响 116
4.3.5 植被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118
4.3.6 天然坡面产流过程 124
4.3.7 天然坡面产沙过程 128
4.3.8 天然坡面水土流失量 129
4.3.9 坡面侵蚀溶质迁移 132
5 人为干扰对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138
5.1 人为干扰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39
5.1.1 群落结构变化 139
5.1.2 物种生活型结构 141
5.1.3 植被多样性特征 141
5.2 人为干扰对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44
5.2.1 土壤容重的变化 144
5.2.2 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 145
5.2.3 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 145
5.2.4 人为干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47
5.3 人为干扰对草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49
5.3.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149
5.3.2 土壤氮素的变化 150
5.3.3 土壤磷素的变化 152
5.3.4 土壤钾素的变化 152
5.3.5 植被和土壤的关系 154
6 荒漠草原地表覆盖保水技术 156
6.1 荒漠草原覆盖保水机制 156
6.1.1 沙砾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157
6.1.2 沙砾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59
6.1.3 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159
6.1.4 不同材料覆盖土壤蒸发差异 165
6.1.5 不同材料覆盖土壤蒸发昼夜变化 167
6.2 田间小区试验 167
6.2.1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68
6.2.2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70
6.2.3 沙砾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73
6.2.4 沙砾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75
6.2.5 含水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178
6.3 荒漠草原坡面保水抑蚀效应 180
6.3.1 保水剂保水 180
6.3.2 地表覆盖保水 182
6.3.3 补充灌溉 183
6.3.4 结果与分析 184
6.4 枯落物的保水抑蚀效应 195
6.4.1 枯落物的持水特性 195
6.4.2 枯落物覆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195
6.5 砾石的保水抑蚀效应 196
6.6 补充灌溉保水效应 197
6.6.1 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 197
6.6.2 植被恢复效应 198
6.7 小结 200
7 基于水分平衡的草地生态修复潜力 202
7.1 天然草原牧草群落的耗水规律 202
7.1.1 天然牧草耗水强度 204
7.1.2 不同生育期耗水量 205
7.2 坡面天然草场修复 208
7.2.1 植被恢复效应 210
7.2.2 土壤改良效应 211
7.2.3 土壤种子库动态 212
7.3 精确灌溉物种多样性特征 215
7.3.1 样地概况 215
7.3.2 植被表观特征变化 215
7.3.3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216
7.4 翻耕松土改良 218
7.5 灌木水保林营造 219
7.6 人工苜蓿饲草地建设 220
7.6.1 苜蓿地土壤水分变化 221
7.6.2 苜蓿生产力变化 222
8 基于牧区生存环境的监测与评价 224
8.1 基于牧区生存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及模型的构建 224
8.1.1 评价指标选取 226
8.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及模型的构建 236
8.1.3 建立回归方程 237
8.1.4 典型草原牧区指标体系的形成及使用方法 240
8.1.5 荒漠草原牧区评价模型的构建及使用方法 245
8.1.6 荒漠草原牧区指标体系的形成及使用方法 248
8.2 基于牧区生存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251
8.2.1 指导思想 251
8.2.2 验证技术路线 252
8.3 基于牧区生存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252
8.3.1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252
8.3.2 农牧民操作的评价结果 253
8.4 学术界方法评价结果 255
8.5 国家普查评价结果 256
8.6 评价结果比较与分析 257
8.6.1 评价结果比较 257
8.6.2 评价结果分析 258
8.7 结论与讨论 259
8.7.1 结论 259
8.7.2 讨论 260
参考文献 261
附表 265

文摘

1 草原退化与荒漠化
1.1 荒漠草原的分布及特点
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原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即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狭义的草原(steppe)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即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环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着相当多而广泛的树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是指一种土地类型,它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人工草地是指选择适宜的草种,通过人工措施而建植或改良的草地(李秀亮,2003)。草原与平时所讲的草地、草场及草坪在利用方式及生态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区别。草地泛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草场指草原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被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同时根据草原所处的区域及其分布的地带性,也可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山草原和泛滥草原。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较湿润的类型,由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双子叶杂类草及根茎禾草和苔草。典型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广泛的类型,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杂类草及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草原类型,是最干旱的一类草原,其建群种由旱生丛生禾草组成,且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同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生长的植物主要为一些耐旱、叶小而少且根深的植物。高山草原是在海拔4000 m 以上,在高寒、干燥、强风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以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的植被类型,称为高山草原,又称高寒草原。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指湖泊四周、河道两岸滩地、山麓河道谷地,由于长期洪水泛滥、所带泥沙的淤积,或河水溢出河床、泥沙的沉积,而形成大面积或狭长的平坦草地。
其中荒漠草原属自然带的一种,位于大陆内部,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年降水量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与生态修复》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3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