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季涛
页数:48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0513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和分析的凉山彝族农民流入川西农村务农的情状有别于当下对于人口流动的一般解释,认为这些人进入川西务农与其说是出于经济目的,倒不如说是出于“社会逃逸”。通过对于作为社会逃逸的人口流动的揭示和分析,本文希望能够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于人口流动、凉山彝族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
作者简介
季涛 1 978年生于山东烟台,中国社会 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文学硕 士,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 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国少 数民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等。
本书特色
该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者选择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围绕“移民动机与机制”问题,开展田野工作,不仅打破了城乡流动研究中的思维定势,而且突破了民族研究的习惯地域,敏锐地凝练出研究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该论文提示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关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关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为其社会融入做好基础工作。书中较多地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彝族人口流动、迁移的成因、生存状态和家支文化等给予了重点关注。
目录
序言
导读 阿石家族26户迁移情况简介/1
引论/3
散逸乡间:由乡到乡的凉山移民/3
研究问题/8
相关文献与研究理路/14
研究方法与章节概要/35
第一章 进入田野:概况、印象、方法/40
如何进入/40
最初的印象/42
隐秘身份:“汉根”/46
希望的田野/50
第二章 此消彼长:凉山的迁移与逃逸/54
历史中的移民现象/57
围困与逃逸:“此消彼长”运动/66
社会逃逸模式:一个解释“此消彼长”的视角/73
第三章 转化:红色—灰色—无色/88
规矩:约哈阿普与连渣洛/90
民主改革:天平倾斜/94
1960:双流交汇/109
“文化大革命”:尘埃落地?/123
1972:紊乱的后果/140
第四章 封闭、开放与排斥/155
阿石与阿萨:新社会、新观念/158
“乱象”:新时代开启/161
1991:国家“最后的回归” 164
内迁:血缘关系的极化与类家支组织的构建167
一家之地:家支的行政化 173
洛洛村的家支格局 176
曲比工头:小家支的可能性179
家支排挤的形式:一级管一级吗?181
资源匮乏:物质作为一种解释的合理性195
第五章 空位置与社会联结的生产 204
移民的生境 204
彝族人迁来:社会结构的联结 225
内核与外围:移民社区的结构232
微观社会联结:替代的社会意涵235
另类的社会底层 246
第六章 暂时性:一个对移民边缘性的解释 257
暂时性的一般表现 258
可疑的暂时性 261
“暂时性”的语境:社会关系的脉络273
溯名 286
污名的增值与再生产 296
族裔与阶级的互构 307
彝人的反构建行为:边缘的“主流化”313
第七章 暂时性二:市场生活中的欺骗与过度团结323
无拘生长的消费“场”324
打工的传统意涵 328
能力匮乏:过度团结与欺骗 331
游走在彝汉边缘的马边人 337
坚守者:回归还是前行345
讨论:积极构建自我矛盾体
第八章 非模棱两可的希望 352
木色 352
金古 357
阿且 361
格夫 364
讨论:未来之路
第九章 支配与逃逸 377
流浪者:逃逸的艺术 377
社会逃逸的当代变迁381
市井与逃逸:凉山移民案例的启思 391
自媚:对机遇感的再阐发 392
参考文献395
附录425
索引
后记426
导读 阿石家族26户迁移情况简介/1
引论/3
散逸乡间:由乡到乡的凉山移民/3
研究问题/8
相关文献与研究理路/14
研究方法与章节概要/35
第一章 进入田野:概况、印象、方法/40
如何进入/40
最初的印象/42
隐秘身份:“汉根”/46
希望的田野/50
第二章 此消彼长:凉山的迁移与逃逸/54
历史中的移民现象/57
围困与逃逸:“此消彼长”运动/66
社会逃逸模式:一个解释“此消彼长”的视角/73
第三章 转化:红色—灰色—无色/88
规矩:约哈阿普与连渣洛/90
民主改革:天平倾斜/94
1960:双流交汇/109
“文化大革命”:尘埃落地?/123
1972:紊乱的后果/140
第四章 封闭、开放与排斥/155
阿石与阿萨:新社会、新观念/158
“乱象”:新时代开启/161
1991:国家“最后的回归” 164
内迁:血缘关系的极化与类家支组织的构建167
一家之地:家支的行政化 173
洛洛村的家支格局 176
曲比工头:小家支的可能性179
家支排挤的形式:一级管一级吗?181
资源匮乏:物质作为一种解释的合理性195
第五章 空位置与社会联结的生产 204
移民的生境 204
彝族人迁来:社会结构的联结 225
内核与外围:移民社区的结构232
微观社会联结:替代的社会意涵235
另类的社会底层 246
第六章 暂时性:一个对移民边缘性的解释 257
暂时性的一般表现 258
可疑的暂时性 261
“暂时性”的语境:社会关系的脉络273
溯名 286
污名的增值与再生产 296
族裔与阶级的互构 307
彝人的反构建行为:边缘的“主流化”313
第七章 暂时性二:市场生活中的欺骗与过度团结323
无拘生长的消费“场”324
打工的传统意涵 328
能力匮乏:过度团结与欺骗 331
游走在彝汉边缘的马边人 337
坚守者:回归还是前行345
讨论:积极构建自我矛盾体
第八章 非模棱两可的希望 352
木色 352
金古 357
阿且 361
格夫 364
讨论:未来之路
第九章 支配与逃逸 377
流浪者:逃逸的艺术 377
社会逃逸的当代变迁381
市井与逃逸:凉山移民案例的启思 391
自媚:对机遇感的再阐发 392
参考文献395
附录425
索引
后记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