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亲历:我在新疆的蝶变

封面

作者:苗永平著

页数:145页

出版社:新疆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469655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高原两题、公主墓前草青青、平常一段歌、骑手的荣誉、撑起自己的蓝天、小城花事、接亲等。

目录

科古琴漫
高原两题
公主墓前草青青
平常一段歌
骑手的荣誉
撑起自己的蓝天
小城花事
恰西遇雨
接亲
夜市小记
韵律
大漠遇雨记
离不开土
圆月
一抹兰香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又是新年
轻轻地抱起母亲
雾凇溟濛
巡天偶记
能人李自成
原野
人与自然
沙场秋点兵
又到夏塔
真美无华
蓝天下的万顷金黄
远方的向往
啼鹃带血只为春
融入大地
垂钓浮想
鸽哨又响起来了
永远的黑眼睛
南北行吟
伊犁将军府感怀
净土喀纳斯
神木萧萧
冰川惊魂——夏塔古道绝地大营救亲历记
谒格登碑
克拉玛依印象
鱼尾葵

节选

  《亲历:我在新疆的蝶变/我在新疆这些年丛书》:  科古琴漫笔  科古琴山脉像一道锦绣屏风,耸立在伊犁河谷北侧。沿312国道进入河谷,先感受到“赛里木湖”的净美,碧蓝清澈,荡着神秘的涟漪,走近它,除了惊叹无话可说,美得让人心醉。  “赛里木”是哈萨克语“salamu”的译音,祝福、平安的意思。湖面海拔2073米,面积为458平方公里,水最深处达106米,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高山湖泊。相传是由一对为爱殉情的年轻恋人的眼泪汇集而成,又被称为上苍的最后一滴眼泪,或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正值春末,湖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牧人提缰试马,毡房炊烟袅袅……犹如立体的诗,有声的画。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在湖泊中放养冷水鱼,如今已获成功,产出的高白鲑肉质细嫩,肥而不腥,味道极为鲜美,既是山珍,又是海味。  “松树头”是科古琴山脉的隘口,越过隘口,便进入了被誉为“奇绝仙境”和“万花谷”的果子沟景区。这里被旅游者称为新疆西线最美丽的山谷,古人曾赋诗赞道:“山水之奇,媲于桂林,崖石之怪,胜于雁岩。”沿山路盘旋而下,一面是险境,一面是奇美。和山外相比,山里的春天要来的晚一些,立在两侧的云杉和胡杨,枝头顶着春天的鲜嫩,排列成深山峡谷中生命的雕像。淙淙汩汩的塔勒奇河像飞动的玉带,时左时右的绕定了公路,奏鸣着春天的蓬勃,连附在山石上的苔藓和漂在水面的浮萍也眨着惺忪的睡眼用绿色追逐着春的脚步。漫山遍野的野苹果树、野杏树、野山楂树花事正盛,如火、如云、如霞、如雾,组成了生机勃勃婀娜娇艳的海,涌动着生命的温馨。由于峡谷中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因而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云雾,给人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这更增添了果子沟的魅力。  果子沟全长28公里,穿行其间,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胜景,更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自西汉初年西域归属中国版图后,它作为丝绸北道,延续了中国和亚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世界上中国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汇流的一条大通道。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汉使张骞率领一支300余人的队伍奉诏第二次出使西域,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进,穿越果子沟来到乌孙国,尽管他没有说服乌孙国王,达到共御匈奴的目的,但却同周边地区各部族建立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关系。  之后,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也从这里进入伊犁河谷,为了天下百姓免遭战祸,为了统治者用武力手段和政治手段都不能达到的目的,背井离乡,以自己的人生作代价,去换取乌孙国的联盟和边疆的安定。这条路,载着塞人、月氏人和匈奴等部落的图腾,走过晋朝155年漫长的岁月;载着西突厥和回鹘人的希冀,走过隋唐两朝326年的久远时空。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中亚,果子沟“深谷长坂,车不可行”,大汗命次子察合台为开路先锋,在这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极短的时间打通了果子沟通道,“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逶迤70里,设头台,二台两处驿站。成吉思汗在赛里木湖北岸点将阅兵,鼓舞士气,随后挥师越谷,所向披靡,仅用四年时间就扫平了中亚。  1755年,准噶尔统治集团图谋分裂独立,乾隆帝派遣北、西两路大军进军伊犁,最后在昭苏格登山将叛军大部歼灭。七年后,清政府在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扎伊犁戍边军队,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直至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  这条路,也走过许多饱经忧患的仁人志士,他们效忠国家,却被昏庸无能的清政府贬谪新疆,流放伊犁。闻名遐迩的果子沟又以它海纳百川的襟怀迎接着报国无门的落魄之人的到来。洪亮吉因直言朝廷弊端,被嘉庆帝贬谪伊犁,他在《出关作》一诗中吟道:“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这也许是在耳闻目睹了果子沟的风景之后的感怀之作。  1842年冬天,因禁烟获罪的林则徐被发配伊犁戍边,车马在沟谷中行走了两天,夜宿二台驿站时驿站冷清,又因鞍马劳顿夜不能寐,不禁吟咏起了前人“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的悲句。在伊犁两年,这位落魄之人施展自己的治水专长,足迹遍布南北疆,向伊犁将军布彦泰献策并自己出资修建了湟渠龙口的导源疏淤工程,引来天山雪水灌溉万顷农田,长达百余公里的湟渠,至今还是伊犁河谷三个县市的命脉。  这条道还见证了一次历史的变迁,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广大官兵在团长刘光汉的率领下穿越果子沟,挺进伊犁,与在这里的民族军胜利会师,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从此,伊犁掀开了辉煌的新篇章。  2011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咚咚”鼓点,果子沟大桥通车,把原本两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为一个小时,这是国内第一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全长700米,跨径360米,主塔高度分别为209米和215.5米,桥面距谷底净高达200米,气势雄伟,凌空飞架,险秀的果子沟景区又添一道新的景观。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亲历:我在新疆的蝶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2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