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昕著
页数:416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60142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这大约2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培养了我。换了一个部门总觉得有些事还没做完,需要对自己这20年的所思所为进行个总结。尽管2003-2014年这十余年我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留校任教期间,经历了北京舞蹈学院50周年校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学改革、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评估、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校庆等一系列活动;也参与撰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规划,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申报,以及3本论文集的编辑、十多部教材以及十余篇学术文章的撰写。但我总认为少了一些什么,现在反思一下,感觉自己一直在做具体的事情,一件件积累下来似乎也取得了些成绩,但对这个学科的总体认识,以及当时为什么那样做,其实是很模糊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此之多的事情,似乎也静不下来思考,只能是完成一件是一件。现在离开了,没有诸多琐事缠身,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过去所做的一切,归纳梳理一下当时为什么那么做,总结出一些认识,也是对这20年学习实践的一个回顾。
作者简介
王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法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北方民族舞蹈及舞蹈人类学。除了日常教学外,在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文明碰撞”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困境》《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本质的反思》《第十届“桃李杯”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比赛的思考》等10余篇;合作著作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示例研究与方法——课堂教授录》(副主编)(201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潘志涛的舞言视界》(主编)(2015·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多部;学术专著《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2010年·世界图书出版社)、《综合与反恩——舞蹈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研》(2014年·世界图书出版社)。
目录
第一节 民俗舞、民间舞、民族舞概念解释
一、民俗舞概念分析
二、民间舞概念解释
三、民族舞概念阐述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分析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的源起与借用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引发的争议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实质解读
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发生源起
第一节 民族舞蹈重塑的诉求
一、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历史回顾
二、戴爱莲“民族舞蹈”建构的源起
第二节 中国革命发展的促成
一、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驱使
二、延安文艺路线
三、新秧歌运动
第三节 中国舞剧建设的催生
一、舞剧艺术特性分析
二、中国舞剧性格舞蹈建设的带入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特征确认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专业追求
一、苏联舞蹈发展模式的学习
二、专业舞蹈发展规律的探索
三、舞蹈人艺术个性的诉求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性质分析
一、民族形式的追求从非主流到大传统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属性的更改
三、社会文化风尚影响导致审美追求的偏移
四、职业化舞者的演绎导致雅化的发生
第四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概念及特征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概念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特征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类型
一、“体验式”表演类型
一、“表现式”表演范式
三、“程式化”表演模式
第三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训练方式
一、课堂教学训练
二、舞台剧目排练
……
第五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透视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解读
第七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剖析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追溯·回顾与探研: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与现状研究》: 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如同早期的中国革命从教条地学习马列主义和苏维埃革命斗争经验,转变为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也是有一个阶段性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转折点与国统区文艺走向一样,就是全面抗战的爆发。民族的危亡与战争的残酷让许多艺术家被迫离开了他们习惯了的城市,无论自愿与否,去农村去乡镇去不繁华的大后方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参加到全国的反侵略运动中,为忠勇的士兵们提供精神食粮,以及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与抗战成为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第一责任,为此就迫切需要这些爱国艺术家对文艺创作进行自我调整,用一种平民化、大众化、民族形式的口吻进行抗战文艺的创作和宣传活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新秧歌运动的发起就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孕育的。 当时的舞蹈艺术也是如此。由于很多苏区以及后来抗战根据地的舞蹈人大多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加之他们从苏联学习的经验,便革命的现实主义加苏联的国际主义的舞蹈成为当时的主体。诸如当时流行一时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拥护苏维埃》《慰劳红军歌》《国际歌舞》,以及《俄罗斯舞》《海军舞》《马刀舞》《乌克兰舞》《红军舞》《高加索舞》等作品。当时的革命舞人在舞蹈创作中,一方面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创编着一个又一个现实题材的歌舞节目,另一方面与共产国际艺术保持一致,一遍又一遍地复演着从苏维埃学习来的“先进舞蹈”,加上投奔中共抗战根据地进步青年带来的“欧化”的新文艺,可见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然而,抗战的紧迫需求必然要求延安的文艺做出新的改变和调整,以此更好地完成具体的政治任务、有效承担起发动民众的伟大使命。由此,适宜于“中国土壤”的新文艺的发生势在必行。 二、延安文艺路线 如果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后来的新秧歌运动,奠定了新中国的文艺路线走向,促使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从民间走向剧场,从非主流转变为大传统,那么延安的文艺路线就是这场变革发生的理论原点。而这个富有创造性、主导性文艺理论的发生,与毛泽东早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观直接关联。前文说到早期革命苏区的文艺路线,是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西学东渐的“国际主义”为主,特别是193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作为不结合中国革命现实,从马列原著出发的‘详派”教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不可能强调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1935年遵义会议后,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随着其在党内权利的加强,以及相应的理论话语权和阐释权的获得,毛泽东批判“洋教条”、阐述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扩大会议上作名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其中有对后期的延安文艺路线形成影响深远的一段话:“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