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生态卷-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

封面

作者:崔明昆

页数:564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221561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水观、水与居住、水与生计、水与民俗、山与山崇拜、山谷民居、山谷民居、山谷生计、高山峡谷中移动的文化等。

作者简介

崔明昆: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攻研究方向为民族生态学和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植物学硕士导师。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 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民族生态学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 》《象征与思维——新平傣族的植物世界》等书。

目录

导论 一、民族生态学:研究西部民族生态文化的学科 (一)民族生态学的起源 (二)狭义与广义上的民族生态学 二、西部生态环境:孕育西部民族生态文化的独特平台 (一)地貌特征明显 (二)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三、西部民族生态文化:适应独特生态环境的产物 (一)海洋渔业生计 (二)采集渔猎生计 (三)畜牧生计 (四)农耕生计第一章 水文化 第一节 水观 一、水与创世神话 二、水崇拜 第二节 水与居住 一、水与民族的迁徙 二、水与聚落选址 三、水与民居建筑 第三节 水与生计 一、海洋与生计 二、水与稻作 三、荒漠之水“坎儿井” 第四节 水与民俗 一、水与人生礼仪 二、水与岁时节 庆 三、水与宗教祭祀第二章 山谷文化 第一节 山与山崇拜 一、雪山崇拜 二、山神崇拜 三、山崇拜的仪式 第二节 山谷民居 一、山谷聚落选址与布局 二、山谷环境与民居建筑 第三节 山谷生计 一、高寒山地的生计及其适应 二、热带亚热带山地的生计及其适应 三、干热河谷的生计变迁与生态灾变 第四节 高山峡谷中移动的文化 一、西南丝绸之路 二、茶马古道第三章 植物文化 第一节 植物观 一、植物与族群起源的神话传说 二、植物图腾与崇拜 第二节 民间植物认知与分类 一、民间植物的命名 二、民间植物的分类等级 三、民间植物分类与科学分类的比较 第三节 象征植物 一、宗教植物 二、神灵植物 三、传意植物第四章 森林文化 第一节 森林崇拜 一、森林崇拜的多样性 二、森林崇拜的仪式 第二节 森林中的生计 一、森林中的林粮兼作 二、森林中的水稻种植 三、森林中的驯鹿养殖第五章 草原文化 第一节 中国的草原和草原文化 一、中国的草原 二、草原文化 三、中国草原文化的类型 第二节 草原民族的生计方式 一、草原民族的游牧 二、草原民族的狩猎 三、草原民族的种植业 第三节 草原民族的生态观 一、草原文化面临的生态问题 二、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 三、草原文化对草原生态的保护第六章 动物文化。. 第一节 动物与族群的起源 一、动物变人 二、人类始祖与动物婚配繁衍了人 三、蛋生人 第二节 动物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一、虎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二、熊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三、鹿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四、狼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五、狗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六、牛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七、蛇(龙)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八、鸟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九、鱼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十、蛙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十一、其他图腾动物及其崇拜第七章 采集渔猎文化 第一节 采集渔猎的生态适应 一、纯采集渔猎民族的生态适应 二、兼事采集渔猎民族的生态适应 第二节 采集 一、采集季节 二、采集工具及方法 三、采集种类的多样性 第三节 狩猎 一、狩猎季节与猎场 二、猎具 三、狩猎方法 四、狩猎组织与猎物的分配及利用 五、狩猎仪式与禁忌 第四节 捕鱼 一、捕鱼季节与渔场 二、渔具与捕鱼方法 三、鱼神等崇拜及仪式第八章 传统生态知识的科学阐释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的自然生态观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观 二、自然生态观的生态学原理 第二节 哀牢山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的生态学意义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生存空间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 高黎贡山傈僳族狩猎的生态知识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万物有灵观 二、“围山”的生态学原理 三、“诱子使用禁忌”的生态学原理 第四节 藏族高山游牧的生态学原理 一、游牧与“中度干扰”假说 二、“以牲畜数量论贫富”所蕴含的生态学道理第九章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的变迁与生态文化的丧失 一、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环境退化 二、生态文化的丧失 第二节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二、弘扬民族生态文化,促进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生态卷-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2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