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山西煤炭工业志·朔州卷》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873页
出版社:应急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20559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概述、大事记、煤炭资源、矿井建设、煤炭生产、煤炭销售、行业管理、安全监管、关联产业、党群组织、企业文化、资料辑录等内容。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篇 煤炭资源
第一章 地层构造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二章 煤田勘探
第一节 地质调查
第二节 地质勘探
第三节 煤田分布
第三章 煤炭资源的分布、保护及整合
第一节 资源分布
第二节 资源保护
第三节 资源整合
第四章 煤炭加工
第一节 粗加工
第二节 精加工
第三节 重点洗选煤企业
第五章 综合利用
第一节 矸石发电
第二节 煤矸石利用
第三节 腐植酸
第四节 水泥
第五节 炼焦
第六节 炼油
第七节 煤粉及粉煤灰利用
第八节 矿产品加工利用
第二篇 矿井建设
第一章 规划设计
第一节 规划
第二节 设计
第三节 项目管理
第二章 建筑施工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第二节 井工矿建设
第三节 露天矿建设
第四节 大型矿井建设
第五节 标准化矿井建设
第六节 生态化矿井建设
第七节 现代化矿井建设
第三章 投资
第一节 建市前投资概况
第二节 建市后投资概况
第三篇 煤炭生产
第一章 井工开采
第一节 开拓掘进
第二节 采煤方式
第三节 支护
第四节 生产辅助系统
第五节 提升运输
第六节 通风
第七节 排水
第八节 生产指挥
第九节 监测监控
第二章 露天开采
第一节 采区划分及开采
顺序
第二节 开采工艺
第三节 边坡
第四节 防排水
第五节 设备维修
第六节 供电
第七节 通信
第八节 整顿
第三章 露井联采
第四章 采煤方法改革
第一节 采改准备
第二节 采改实施
第三节 采改成果
第四节 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
第四篇 煤炭销售
第一章 运销体制
第一节 体制沿革
第二节 运销机构
第二章 销售方式
第一节 计划调运
第二节 营销管理
第三节 煤炭流向
第三章 公路运销
第一节 交通条件
第二节 运输车辆
第三节 管道运输
第四节 煤炭物流
第四章 铁路运销
第一节 铁路专用线
第二节 运销站
第五章 煤质管理
第一节 质量管理
第二节 煤质事故与查处
第三节 煤质化验与提升
第六章 煤价管理
第一节 价格
第二节 结算方式
第三节 专项费用收缴
……
第五篇 行业管理
第六篇 安全监管
第七篇 关联产业
第八篇 党群组织
第九篇 企业文化
第十篇 资料辑录
节选
《山西煤炭工业志(朔州卷)》: 第一节 地质调查 从古煤窑址看,朔州市是中国发现煤炭较早的地区之一。古代人们发现、认识煤炭,只能采取原始办法:一为视石。即“土人每视山上石脉,即知炭之有无。穿地至三四十丈者,其坚者槌之难碎,燃之耐久”。人们将煤层视为脉,故称煤层为脉炭。“凡脉炭者,视其山石,数石则行,青石、矿砂石则否。”孙廷铨《颜山杂记》卷四说明人们在找煤实践中,对煤层的围岩性质和煤的沉积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二为视草木看炭法。其一,看山上草有无露水。无露水,山下有炭;有露水,山下无炭。其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讲:“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南方名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三为查矿苗,辨土色,寻找煤层露头。岩层是砂岩、黏土岩、炭质页岩,下层有炭;看到氧化煤,便明显有炭。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派人下左云县峙峰山等地(包括今山阴县偏岭乡北部)勘查,发现此地有古煤窑。民国初年(1912年)山西省政府派学者到平鲁勘查,民国4年(1915年)1月,解荣辂在《山西矿产调查化验成绩报告书》中记述了下面高村前窑、乱道沟(今朝阳湾)村康家窑、北烟洞村武家窑的煤层产状、厚度、形色、化分和开采情况。民国7年(1918年),山西实业厅厅长赵竺坦率人分别在左云、怀仁、右玉等县进行勘查。玉井煤矿西部、米庄窝村北地带即为勘查地带,当时称为史家沟。勘查结果确定山阴煤田为大(同)宁(武)煤田之一部分。民国10年(1921年),在署理右玉县县长尉钟霖带领下,对元堡子、偏岭、五成山等地进行了勘查,并作出了右玉县县政10年建设计划案。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在民国6年(1907年)10月奉令调查大同煤田(所谓大同煤田者,实在大同县之西,兼属左云、怀仁、右玉各县。——王竹泉语)后,写出了《山西大同、左云、怀仁、右玉煤田地质》一文,文中从地层、构造、地形、煤层、煤质、煤量、炼焦试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民国22年(1933年),大同煤业公司的曹侩巷在怀仁县吴家窑、山阴县偏岭、马营等地进行调查后,确定煤系地层分别为侏罗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煤种经化验系长焰煤、气煤。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人森田日子次对大同煤田(其中包括山阴煤田)进行了详细地质调查。先后完成420平方千米1/10000地质测量图、5250平方千米1/50000地形图,填绘1/50000和1/200000地质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孙云铸教授曾多次沿桑干河上游调查研究,在山阴县内泥河村至合盛堡一带进行了详细调查,重点研究新生代第四纪地质,确定了中国地质历史发展阶段新生代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标准沉积建造——泥河湾沉积相科学定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考证,在《中国第四纪地质》论著中记载了山阴县境内泥河湾堆积层系古大同湖南湖区沉积,高山町村附近的白色黏土(俗称白泥)即湖相沉积物。 第二节地质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煤田地质勘探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1950年,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采样队在大(同)宁(武)煤田中部(其中包括山阴煤田)进行了采样工作,并绘出1/50000地图及概查报告。 1954年,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地质调查队进行1/50000地质填图,在平鲁县境内完成勘探钻孔9个,进尺745米,提出大同南部煤田普查报告。同年,该勘探局及大同矿务局采样队先后在平鲁县生产矿井采样化验,初步查明了煤质牌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