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研究中心
页数:416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325861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纪念吕思勉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而编的学术论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研究中心主编。吕思勉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治学之博,著作之富,罕有其匹。先生道德文章为后学敬仰,严耕望将先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推举为”现代四大史学家”。今年适逢吕思勉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六十年间,学界涌现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本书精选相关论文二十篇,汇辑成册,多角度呈现先生学行,以缅怀先生的学术成就,继承先生的史学遗产,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史学建设。
本书特色
本书为纪念吕思勉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而编的学术论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研究中心主编。吕思勉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治学之博,著作之富,罕有其匹。先生道德文章为后学敬仰,严耕望将先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推举为”现代四大史学家”。今年适逢吕思勉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六十年间,学界涌现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本书精选相关论文二十篇,汇辑成册,多角度呈现先生学行,以缅怀先生的学术成就,继承先生的史学遗产,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史学建设。
目录
吕思勉与“新史学” 王家范/1
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吕思勉与新史学 虞云国/36
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
———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 钱 杭/59
吕思勉和吕著《秦汉史》 王子今/77
吕思勉《三国史话》的意义 章义和/82
吕思勉与隋唐史研究 施淳益/91
论吕思勉的宋史观 虞云国/112
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书写 赵庆云/127
吕思勉的社会史研究 黄 伟/135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 张耕华/148
吕思勉的历史编撰学
———以《秦汉史》为线索 张耕华/159
时势与理路:“整理国故”运动与吕思勉的史学道路 王 刚/181
吕思勉与《古史辨》 李 波/202
吕思勉和杨宽的师生交谊与学术认同 贾鹏涛/217
吕思勉小说理论探微 李磊明/233
吕思勉《小说丛话》对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的吸入
———兼论西方小说艺术论在晚清的移植 关诗珮/241
青年吕思勉与《中国女侦探》的创作 邬国义/267
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
新探 邬国义/285
晚清民初“小说界革命”与吕思勉文学活动考论 王 刚/316
《高等小学新修身教授书》导读 陈卫平/338
《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导读 程 怡/348
《新式高等小学历史教授书》导读 程念祺/356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李 波/363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查禁风波探析 王 萌/381
百余年来吕思勉著述的出版、整理重印情况的综述
———写于《吕思勉全集》出版之际 张耕华/395
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吕思勉与新史学 虞云国/36
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
———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 钱 杭/59
吕思勉和吕著《秦汉史》 王子今/77
吕思勉《三国史话》的意义 章义和/82
吕思勉与隋唐史研究 施淳益/91
论吕思勉的宋史观 虞云国/112
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书写 赵庆云/127
吕思勉的社会史研究 黄 伟/135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 张耕华/148
吕思勉的历史编撰学
———以《秦汉史》为线索 张耕华/159
时势与理路:“整理国故”运动与吕思勉的史学道路 王 刚/181
吕思勉与《古史辨》 李 波/202
吕思勉和杨宽的师生交谊与学术认同 贾鹏涛/217
吕思勉小说理论探微 李磊明/233
吕思勉《小说丛话》对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的吸入
———兼论西方小说艺术论在晚清的移植 关诗珮/241
青年吕思勉与《中国女侦探》的创作 邬国义/267
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
新探 邬国义/285
晚清民初“小说界革命”与吕思勉文学活动考论 王 刚/316
《高等小学新修身教授书》导读 陈卫平/338
《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导读 程 怡/348
《新式高等小学历史教授书》导读 程念祺/356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李 波/363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查禁风波探析 王 萌/381
百余年来吕思勉著述的出版、整理重印情况的综述
———写于《吕思勉全集》出版之际 张耕华/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