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行霈[等]主编
页数:46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3011060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折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本册为第四卷。
目录
第一节 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第二节 新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传统学术文化
第三节 历史的反思与迈向近代文明
第一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发
第二节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第三节 农业精耕细作的深化
第四节 棉花种植与松江棉纺织业
第五节 江南市镇与客帮商人
第六节 白银、铜钱与金融业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一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泰州学派
第二节 党社运动与市民抗争
第三节 启蒙思想的深化与学术思想的嬗变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学思想、方法及手段
第二节 总结与开创——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一节 国家秩序的重建和近代疆域的奠定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节 对外关系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计民生
第一节 皇权专制与行政法制化的加强
第二节 赋役制度变革与人民自由度的提高
第三节 漕运与共黄河的治理业绩
第四节 灾荒与政府的赈济措施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第一节 集大成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建设
第二节 考据:思想与学术的消长
第三节 清代学术的知识谱系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入会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明末士大夫对西学的接受和拒斥
第三节 清初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与西学东渐
第四节 清初士人与西学的流播
第五节 中学西渐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的完备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第三节 香烟缭绕: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迭兴与变奏
第二节 独抒性灵与赋到沧桑
第三节 版画世界与翰墨丹青
第四节 《红楼梦》:一部小说折射的文化史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第一节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第二节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第三节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第一节 完备的学校与书院之兴衰
第二节 蒙学教育及其人文意蕴
第三节 融合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第一节 明清两朝首都的规划与管理
第二节 沿海城市的发展与辐射作用
第三节 沿海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第一节 师夷、制器、自强
第二节 西学、启蒙、救亡
第三节 制度、立宪、共和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后记
节选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
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
煌成就,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思想观念。但在
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明显地呈现
出滞后的状态。
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依仗其工业文明发展取得的经济、军事实力
,频频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把我国变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面对强大
的西方工业文明整体实力的攻击,以固有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我国是很难抵
御的,再加上清王朝政治的腐朽、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陈旧等原因,1840年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家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富国强兵,在西方列强的军事进攻下和西方文明的刺激
下,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在变法维新,特别是民主革命
的推动下,中华文明开始进入了转型期,迈步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
第一节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激增 农业经济的新因素 手工业的发达和近
代工业的发生 商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文化日趋重要 多民族国家的进
一步巩固发展 近代疆域的奠定
宋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一度非常繁荣,曾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
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社会经济自然增长的过程受到阻遏。元代大约一百年
间,社会经济始终未能恢复到宋代的水平。明朝建立后,随着较为稳定的社
会环境的形成,到明代中后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超过了宋代。明末
清初,由于战乱的原因,社会经济又有所倒退。但是到清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
业的开拓上,还是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上,都达到了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巅峰
。
同一时期,我国的人口也有了急剧的增加。据明代官方的统计,明初全
国人口有6000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
,有的学者估计到明末全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达到1.3亿到1.5亿。到了
清代中期,人口迅速增长。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为1.5亿左右
,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了3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而至鸦片
战争前,道光十八年(1838)全国人口数已达到了4亿多。人口的增长一方面
与国土疆域的扩大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清政府实行的赋税制度密切相
关。当时推行“摊丁入田”的制度,规定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