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晓雪
页数:74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63963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晓雪不仅是我国当代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白族诗人、散文家,而且是在诗歌美学研究和文学艺术评论方面颇多建树、影响广泛的诗歌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新时期他还担任过云南文艺界的领导并在全国几个文学社团兼任过会长、副会长,是中国作协第三届至第九届的理事、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参与了云南和全国许多重要的文学组长织工作。《我的文学人生(套装上下册)》是他八十年风风雨雨的回忆录。从大理、丽江到武汉的求学之路,从毕业论文的出版、受批判到走上省文联、作协的领导岗位,从与郭小川、冯牧、艾青的忘年交到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文学活动、学术研讨和诗歌节,顺境与逆境,欢光与痛苦,成功与委曲,他都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
作者简介
晓雪(1935-),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人。1952年8月发表第一篇短文。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8部和《晓雪选集》6卷。作品先后获得了全国奖。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4年4月获国际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14年11月获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2015年12月获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授予的艾青研究突出贡献奖,2016年6月获湄公河文学奖。1979以来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理事,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国际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本书特色
晓雪是一位著名白族诗人,他的文学人生与新中国的文化艺术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同风雨共沉浮,所以作为一部“文学自传”,本书在细密详述作者全部的文学生涯的同时,也展现了各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界所发生的各大事件,持论较为客观中正。作品以时间为序,文风稳健内敛、简洁朴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目录
童年的故事
我的母亲
我的中学时代
参加全国第一次统一高考
走进武汉大学
几次难忘的讲话
艰苦与勤奋
初恋
防汛斗争与重新入团
《生活的牧歌》是怎样写成的?
分到《边疆文艺》当编辑
批判和自我批判
下放劳动的日子
八年“两地书”
极不平凡的1959年
60年代的第一个春秋
从文艺《十条》到《八条》
与郭小川的忘年交
歌颂欢乐和光明
从玉溪到安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文革”初期的风暴
在“五·七”道路上
到泸西“插队落户”
在省委写作组
难忘的1976
时代的黎明
全国诗歌创作座谈会
云南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文学艺术的春天
主持省文联工作第一年
披荆前行,步履维艰
从提拔到免职,
当选云南省作协主席
只管作协的部分工作
春风从南方吹来
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走得最远的一年
六十年一个花甲
损人不利己者的胜利
退休、换届那两年
走向无边的蔚蓝
访台日记
迎着新世纪的朝阳
两次到艾青故乡
闲居美国近半年
古稀之年更奔忙
继续歌唱“黄昏颂”
西到青海湖,东上天姥山
第二次到美国
放歌亲爱的祖国
两次到青海领奖
百花盛开在和谐年代
草原上的帐篷圆桌会议
永远与青春做伴
风光满眼又新年
幸喜八十身犹健
后记
出版书目
节选
《我的文学人生(套装上下册)》: 学写的第一首诗 1935年元旦(农历甲戌年冬月二十六日),我出生在云南大理洱海边一个所有人家全部姓杨的白族村庄——喜洲镇城北村。 喜洲,是云南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镇。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定居,从事渔业、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早在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叶榆县。隋代史万岁南征曾驻兵于此,故称史城。南诏时叫大厘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建都喜洲。公元937年,喜洲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所以唐宋时期,喜洲便成为南诏、大理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喜洲背靠苍山,面对洱海,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隋唐以来在历史上有功名的喜洲人数以千计。喜洲人既重视读书,又善于经商;既努力学习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又保持白族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既坚持继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老的优秀传统,又以开明、开放的眼光和胸怀积极学习外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文化,敢于开风气之先。20世纪初,曾任孙中山秘书、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法》《天坛宪法》(草案)的喜洲籍著名法学家张耀曾就在日本创办《云南》杂志,宣传科学民主、现代文明。1936年,一批喜洲知识分子又在上海创办了16开本的《新喜洲》杂志,主张改良社会,提倡科学文明,呼吁要建设新喜洲。不久,喜洲就建起了云南农村的第一座水电站,创办了私立五台中学、淑川女子中学、喜洲师范学校、苍逸图书馆、喜洲医院以及酒精厂、碾米厂等等。明代因得罪皇帝被充军到云南的四川才子杨升庵,看透封建社会政治腐败、不愿做官削发为僧的书画家担当等都在喜洲受到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徐悲鸿到大理,喜洲有识之士把他请到喜洲来举办个人画展,让这位大艺术家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在洱海边的喜洲古镇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初期,武汉的华中大学(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搬到昆明,正愁找不到落脚之处,喜洲开明人士,立即赴昆,将华中大学全校迁至喜洲。从1939年3月至1946年夏天,华中大学在喜洲镇整整七年,对促进喜洲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改变喜洲的社会风气,提高喜洲人的文化素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在华大任教的著名学者、教授罗常培、韦卓民、游国恩、包鹭宾、傅懋绩等人在喜洲写出了一系列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报告》,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后,使喜洲和云南名扬海内外。后来旅居美国的著名人类学家许娘光和他的妻子维拉,在华大任教期问,潜心致力于喜洲社会的调查研究,并在喜洲完成了他的成名作《在祖先的庇荫下》。这部著作1948年、1971年在美国用英文一版再版,引起世界学术界高度重视,认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社会体制作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对于人们更深地了解中国的家庭生活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正是由于当年华中大学教授游国恩先生的邀请,我国现当代文学大师老舍才在1941年8月末来到喜洲讲学,并在他的散文中描绘了喜洲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老舍先生这样写道:“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即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式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我出生时,父亲在外地做小生意。因为是长子、长孙,祖父高兴地把外祖父请来喝酒。两位亲家在频频碰杯时反复商量给我取名字。杨氏门中我们这一辈的名字统一规定有一个“文”字,如我的堂兄堂姐们的名字是文模、文纬、文斗、文浩、文莲、文章等等。所以祖父和外祖父最后为我选了一个“翰”字,叫“文翰”。大概两位老人也希望我长大后舞文弄墨搞文学吧! 我不到3岁,祖父就去世了。只记得他有一个红鼻子,可能是因为喜欢喝酒的缘故,我叫他“汉借爷”(白族话,意思是好看的爷爷),以区别于外祖父“爷爷”。家里穷,只租亲戚家的房子住,父亲帮外祖父家在外地做小生意,所以我从小寄居在喜洲镇彩云街外祖父家。 我的母亲赵碧玉(1913—1944年)不识字,却聪慧过人,心算比别人打算盘还迅速而准确。她以心灵手巧、描花刺绣和烹调技术超群出众而远近闻名。我伯父、三叔常年在外地,最小的四叔杨朝栋和与他同岁的伯父的大女儿杨文莲留在家里,还有我的祖父祖母,都需要她伺候照顾。外祖父母家,两个舅舅在昆明读书,大姨妈、大姨爹早逝,表姐董芳兰、表兄董志汉同我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家,也要她照看。她从城北村到彩云街,每天婆家娘家两头跑,还要去龙街狗街摆地摊,所以在我9岁那一年(1944年7月4日),她就因劳累过度、产后得病又吃错了药,而早早离开了人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