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桂琴主编;杜正彬丛书主编
页数:204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87568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文从历史溯源、地名故事、地名概览、街巷汇集四大块对吴忠的地名做了概貌性的记述吴忠自秦置富平县, 已有2229年建城史, 二千多年来, 在这块富足、神奇的土地上, 从灵洲、灵州、回乐、小坝、半个城、红寺堡、太阳山、花马池的万千地名变化中, 我们不只看到了历史的向前演进, 更是看到了吴忠逐步走向发展、开放的身影。
本书特色
宁夏地名故事的初稿,由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提供,经过筛选,将与地名有关的、具有真善美思想内涵的调研分析、故事、传说辑录成册,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实地踏勘、修订形成。书中所选的,有的是以地名为载体记录下来的历史史实,有的是与地名相关联的民问故事和传说。宁夏各地地名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也验证了地名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吴忠市地名故事/宁夏地名故事》是该系列其中一册,收录了《灵州:宁夏吴忠的骄傲》、《一百零八塔的传说》等故事。
目录
吴忠赋
市情概览
建制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地理环境
气候特点
自然资源
地名溯源
明代宁夏的地名
新中国成立前后吴忠地名变迁
青铜峡溯源
青铜峡地名考证
明代九边军镇与宁夏后卫——花马池
盐池境内的明长城
长城关
花马池城
八步战台
惠安堡古城
同心县的源流
趣话太阳山的地名
地名故事
闲话吴忠
康熙访吴忠(吴吃堡地名的由来)
金积堡旧事
富平三迁
灵州:宁夏吴忠的骄傲
百年董府话沧桑
秦渠的传说(白马拉缰)
巴浪湖的传说
官田的由来
洪沟的故事
罗山的传说
罗山名称的由来
青铜峡的由来一
青铜峡的由来二
牛首山的传说
一百零八塔的传说
庙山湖的故事
牛头山和长武山的传说
鸽子山之谜
活城、死城和花马池盐根
长城关楼一块砖
康熙射猎花马池
二道边的传说
马踏井的传说
花马池的传说
惠安堡的故事
盐池的来历
地名概览
古地名
古迹
广场
公园
纪念地
街(路)巷汇集
街
路
巷
诗中吴忠
唐·李世民(二首)
唐·王维(一首)
唐·杜甫(一首)
唐·郎士元(一首)
唐·吕温(一首)
唐·李益(三首)
唐·杨巨源(一首)
唐·武元衡(一首)
唐·张籍(一首)
唐·贾岛(二首)
唐·自居易(一首)
唐·李频(二首)
唐·韦蟾(一首)
唐·无可(一首)
唐·薛逢(一首)
唐·曹松(一首)
唐·张蟥(二首)
宋·沈括(二首)
宋·张舜民(二首)
明·朱梅(三首)
后记
节选
位于青铜峡市所在地小坝南20千米处的青铜峡,是一条东有牛首山,西有峡口山,两山相夹的大峡谷。黄河流经其中。晴天时,两岸山石“土色如金”,峡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青铜的颜色,故名。又有传说,大禹治水时溯河至此,见大河之水被山阻隔,于是挥动手中青铜开山巨斧,在此处劈开一峡谷,因而得名。清代《乾隆宁夏府志》卷三中记载:“对岸山石嵯岈,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殆青铜峡之所由名。”但青铜峡究竟何时何因得名,还是一个有待求证的疑问。 2008年冬,笔者为《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史》撰稿时,与好友王宗义先生采访了时年93岁、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专家、原青铜峡水利工程局施工总工程师礼荣勋老先生。采访时,看到了礼老珍藏的一些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原立于青铜峡大峡谷黄河东岸、牛首山西麓一座上书“青铜峡”三字巨型石碑的照片。礼老告诉笔者,青铜峡水库大坝水利工程河床截流之前,想把这块石碑迁出,免其因水位升高而淹没。他安排人员将石碑基座挖出,调来了大卡车、吊车,准备了钢丝绳,就要把石碑装运搬迁时,有人提醒说:这是件旧东西,花这么大的气力保护它会不会遭到非议?在那个极左的年代,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于是他只好作罢,放弃了石碑的搬迁。1960年2月24日,随着大坝合龙,这块石碑便葬身水府,与世隔绝了。从这块石碑上或许能考证出一点“青铜峡”得名的信息,但随着石碑的消逝,今天已成为一个遗憾。 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注《水经注》卷三“河水三”中对青铜峡一地有这样的记载:“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问,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据此,人们得出青铜峡在东汉时称上河峡,魏时称青山峡。 那么,这个古代称“上河峡”“青山峡”的峡谷,何时又被称作“青铜峡”呢?明代《嘉靖宁夏新志·卷之一(五)·山川·峡口山》记载:“城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对。黄河经其间,古名青铜峡,有古塔一百八。”《明史·地理(三)》载:峡口山“一名青铜峡”。这是目前所见关于青铜峡这一称谓最早的史料记载。但这些记载中没有明确这一称谓自何时始,只是说“古名”。这个“古名”溯自何朝何代,则史无考。 还是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中同一条中载有宋代张舜民的一首诗:“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据此,有人称青铜峡得名于宋代,即宋代时已有了“青铜峡”这样的称谓。但有人考证,张舜民的诗中写的不是“青铜峡”,而是“青冈峡”。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永中先生在《“青冈岭”与“青冈峡”——兼说清远军、甜水堡、萌城》(见《宁夏文史》2007年第五期)一文中考证,青冈峡指的是今宁夏盐池县和甘肃环县交界处的萌城、甜水堡一带的一处地势。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张舜民的“青铜峡里韦州路”来看,还是从张舜民描写的从军往灵州攻打西夏所经过的灵环古道行军路线来看,陈永中先生的考证是非常有道理的。张舜民诗中所写的“青铜峡”应是“青冈峡”,而非“青铜峡”,这里的“青铜峡”只是后人对该诗的演绎附会之作。这就是说,“青铜峡”之称谓始于宋代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 由上述史料的追溯,我们能看出,“青铜峡”这个称谓只能上溯到明代,至于明代人所说的“古名”究竟“古”到什么时候?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