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一线教师写作例话

封面

作者:祝华著

页数:163页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80298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一线教师同题作文示范的形式,按中职和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体例样式,指导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学习写作符合考试要求的规范作文。其内容主要分为“写作导引”和“作文示范”两部分。“写作导引”部分,主要阐述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写作技巧,以期从理论上对学习写作的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加强指导;“作文示范”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所写的作文范文,通过研读范文,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文当中就语言表达、谋篇布局、思维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启发,从而改进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应试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

本书特色

跟着一线教师学写作跟着老师写作文。
其一,每篇下水作文侧重一个“点”,针对性强。祝老师写“下水”作文,不是随意而为、泛泛而写,而是每一篇文章突出一个“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作文指导的序列。记叙文的“点”有细节描写、场景描写、思路与结构、第二人称手法的运用、虚构和想象等;散文的“点”有情景交融的写法、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列式结构的运用、场景描写、散文的结构等;议论文的“点”有段落的衔接与过渡、并列式结构、一事一议的写法、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学习写时评等。这些“点”的确立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来选择的,因此,这样写“下水”作文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学生从老师的“下水”作文中会得到启迪,获得实益。
其二,文体多样化,文体特点突出。这本集子包含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还有杂文、时评等,文体多种多样。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注意体式的规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如记叙文《记忆中定格的画面》写父亲送“我”上大学等公交车发生的事情,写平常事,抒心中情,表达真情实感。散文《乡村雨韵》文笔老练,读来情韵悠长,文中“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半生落魄已成翁”“长亭更短亭” 写得情思绵绵,不绝如缕。议论文《跨越身体等于反抗权威?》很值得一读,文中有思想,见解独到,说理深透。

目录

第一卷记叙文()

第一部分写作导引()

第二部分范文欣赏()

触动心弦的风景()

废墟上的吟唱()

美丽人生()

保卫面条()

没有除夕的日子()

考试()

给他人留一个缺口()

散步()

网络有毒?()

一路上有你()

最坦然的笑容()

请给我们一个这样的“鸡蛋”()

脊梁()

苦役()

迎着挫折生活()

犯错()

擦肩而过()

记忆中定格的画面()

给青春一个万岁的理由()

自己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把伞()

第二卷散文()

第一部分写作导引()

一线教师写作例话
·目录·
第二部分范文欣赏()

废墟上的吟唱(2)()

停车坐爱枫林晚()

乡村雨韵()

品味秋天()

黑板与白板的故事()

独向黄昏()

聆听()

国庆随笔()

灯火()

街角的风景()

生如夏花()

漫话“节气”()

走出回忆的羁绊()

我们在证明()

寂寞让他们如此美丽()

最美的最后()

拾起身边的阳光()

低头()

生命的色彩()

第三卷议论文()

第一部分写作导引()

第二部分范文欣赏()

高处不胜寒()

方与圆()

过楚论(文言文版)()

过楚论(现代版)()

篱笆那边()

咫尺与天涯()

晒()

另一种乡村生活()

拉着阳光的手()

点石成金的艺术()

行跬步,方能至千里()

视野()

左持淡泊,右持宁静()

偏见()

愿文明常驻心间()

坚持与妥协()

生命,需要自由地呼吸()

心结()

那些关于“低调”的联想()

一个人的西游()

李白的灵魂和诗()

生活的节奏()

贵族情怀()

一碗米的价值()

十年()

照亮前程的火光()

面对未来,勇于担当()

留住一声鸟鸣()

水仙的妩媚()

被逼出来的怀疑()

这就是生活()

是“绝招”,还是“损招”?()

生活的禅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飘舞智慧的衣袂()

上善如水()

凋谢的美德()

岔路口()

浓缩的风景()

“文学娱乐”,想说爱你不容易()

守候精神的家园()

放弃,还是坚守?()

没有翅膀,也要学着飞翔()

“球衣退役”不只是一种待遇()

懂规则更要文明()

吾心秋水()

跨越身体等于反抗权威?()

语文的价值()

规则背后的体谅()

规定应守,良知不可丢()

留名与否,皆成风景()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一线教师写作例话》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20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