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三尺讲台见匠心:安徽师范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经验集萃(2010-2016)

封面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

页数:12,297页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76290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三尺讲台见匠心:安徽师范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经验集萃(2010-2016)》选取了全校17个学院的100多位教师的有关教学艺术与经验的材料。在所有入选者之中,余恕诚、陶富源、顾也萍这三位德高望重,是其他入选者的老师、前辈,故单独编排。余恕诚、顾也萍两位老师的文章是他们对自己从教几十年来心得的总结与提炼,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学的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对课堂、对学生的热爱。陶富源老师的文章,由其弟子供稿,从一个学生的视角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课堂之外的陶老师。其他则按照学科的一般分类,分为文科、理科、艺体三大门类,将我校所有院系囊括其中。之所以做这样的编排,是考虑到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将相近的学科放在一起,是为了存同比异、彰显特色。

目录

专访篇
余恕诚
陶富源
顾也萍

文科篇
陈文忠
芮瑞
俞晓红
项念东
刘运好
崔达送
汪红艳
詹绪左
高正礼
戴兆国
房玫
张正光
路丙辉
胡安全
吴先伍
汪盛玉
王习胜
吴兴华
陆在春
彭凤莲
汪维才
邓劲松
周端明
马陵合
张廷龙
汪洋
朱立冬
马骥
姚国荣
王彦章
庄华峰
解光云
刘道胜
徐彬
赵怀娟
吴晓萍
胡荣华
周兴国
孙德玉
吴玲
郑筱妍
阮成武
李宜江
梅晓娟
王家根
张舒
管玲玲
周艳
张德让
周玲
宋志俊
孔维晟
王瑜
陈新平
沈正赋
张泉泉
马梅
袁立庠

理科篇
李汪根
束立生
孙国正
刘树德
何宗祥
汤敏
张佩云
齐学梅
张量
许新胜
黄时中
王元航
张季谦
杜友武
梁军
凤尔银
程瑶琴
吴华强
王伟智
杨高升
唐业仓
盛恩宏
商永嘉
闫蒙钢
陆林
王原
麻金继
焦华富
吕成文
王朝辉
王咏
李俊峰
聂刘旺
汪鸣
吴孝兵
张小平
张庭廷
朱国萍
王友保
杨如意
周守标

艺体篇
薛军
朱小芸
孙艺辉
陈琳
高飞
周群
赵俊红
方敏
陈建霞
吴本亮
王国凡
后记

节选

  《三尺讲台见匠心:安徽师范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经验集萃(2010-2016)》:  一、积淀“学识”的教学底蕴  当前教育界对教学研究非常重视,大家从事研究的热情很高。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立许多教改项目,国内有许多教学研究报刊,还有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奖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启发从事教学的人员锐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但在研究中,我觉得首先应该倡导的,是要增强教师的业务底蕴。业务的根底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有点近似于文章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章好不好,首先是内容。如果内容不行,即使形式上再花巧,也很难收到好效果。又比如话剧,同样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演技都是第一流的。演老舍的戏,让人感动得流泪,而上世纪末,我曾看过他们演的另一出戏,却让人感到做作。这种现象若与课堂的情况相比拟,也相当于课堂内容与讲授技巧的关系。前者是根本性的,对一堂课的好坏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我在初师读书时,有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姓陈,他只念过半年高中,给我们上代数、几何,主要靠自学得来的知识。课堂上也没有什么花巧,但他自己学得透、学得扎实,能把知识讲得非常清楚。他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跟着他一步步边思考边解析或运算那些典型的题目,推导那些公式或定理,结果全班同学的兴趣都给调动起来了,学得非常好。这就是老师自己把基础夯实所取得的效果。我校已退休的刘学锴老师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获得者。他在教学上也不大讲究形式,但他原是北大骨干教师,业务功底非常深厚,在每届学生中都极受欢迎。他告诉我:一堂课只要有一两点能给学生启发,课就是成功的。这当然是经验之谈,但我们想,能真正做到每堂课都给学生一点启发,谈何容易!刘老师是因为在专业上有非常深厚的底蕴,有许多一流的著作,他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了教学之中,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马鞍山市有一位在任多年的教育局局长是我校中文系1978级校友,他曾向我介绍过一些给他授课老师的教学情况,最后感慨地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自己没有一碗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是难以办到的。”这也很形象地说明教师的底蕴要足。我们也见过有些教师口才不错,课堂上甚至能经常引发笑声,但一门课教完之后,或者是多年之后,学生对他并没有多少好评,显然还是由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跟上,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根本上多下工夫,切切不要弄成花拳绣腿,而实际上腿拳都没有力气。这当然不是说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不重要,而是说形式和方法要为内容服务,只有从深厚的底蕴中产生出来的教学内容,再配上好的方法,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否则,任何方法、技巧都要大大地打折扣。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切不可在专业上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匆忙上阵,而必须是胸中有足够的储存,才能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不断地在关键处给学生以有力的点拨和启发。  二、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一项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收到了一定成效的措施之一,但不等于说某门课程由某校某专业点做成“精品”后,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就可以仿照,也成为类“精品”、准“精品”,这是不应该,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只能导致生搬硬套,导致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创新意识的减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师生共同活动,因时因人(师生双方)而异,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教师,即使是教两个平行班的课程,也不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语言,运用完全相同的课件,组织完全相同的活动。教师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特有的方式、语言、活动,形成每一堂课特有的气氛、场面和内容。由于课堂教学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境界,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因学科不同会有不同特征。理工科师生教学活动的最佳状态是什么境界?我因为没有实际体验,不敢妄谈。而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我感觉自己似乎是在痴迷着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所谓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就我所从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而言,是指师生围绕优秀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沟通、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进行探索所可能有的困惑、焦虑与喜悦,交流对宇宙、人生、事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其弟子一起交流、切磋、探讨,乃至一起亲身实践的情景,可算是达到“知音”境界的一种典范。教学上的“知音”境界,内容和形式可以有多种变化,但那种师生之间的真正相互沟通、相互激励,乃至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在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而且亟待加强。  追求和实现教学中高标准的“知音”境界,需要师生在知识层面有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课程本身的艰深复杂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差距,会让对话和交流产生一定的困难。要缩短师生差距,使学生的知识和学养得到迅速提高,必须把深奥的知识和相关的高层次的成果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课堂内容。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课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各个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力求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得易懂易记而不失深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饶有学术兴味,把错综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晰明了,这样才有可能使授课富有吸引力并为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由原先跟课文和教师处于比较疏远隔膜的状态,化为彼此接近乃至相互沟通的知音。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三尺讲台见匠心:安徽师范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经验集萃(2010-2016)》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1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