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恩施州农科院,湘西州
页数:403页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6313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概述 ; 茶树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 茶树的繁殖技术 ; 茶树的栽培技术 ; 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 猕猴桃主要品种 ; 猕猴桃建园 ; 田间管理等。
作者简介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前身为农业部专利事务所,1992年更名为农业部科技与专利开发服务中心,1999年更名为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并加挂“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中心”两块牌子,现为农业部直属正局级财政全额补贴事业单位,编制68个。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2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28人。 中心业务归口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同时承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委托的工作,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部有关司局拟订农业科技、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农业质量标准、农业质检体系建设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建议。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和农业标准制修订技术研究,提出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建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承担农业科研、推广、示范等项目的前期论证、申报受理、评审评估、检查验收、绩效考评,以及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等工作。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的受理、审查、评价,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及产品检测与监测及指定检测与复核验证。负责农业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具体工作,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官方评议。承担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测试和审查。承担审定品种的DUS测试和品种执法技术鉴定任务。承担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审查、部级质检机构日常管理、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能力建设,承办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动态跟踪和中国对外联络处日常工作。指导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检测体系和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建设,负责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检定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承担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协助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执收。承担并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有关业务的宣传、培训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负责农业科研单位信息收集汇总与分析利用,负责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的管理工作。
本书特色
根据农业部计划司统一安排,按照《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帮扶规划》(2016-2020年),农业部扶贫办公室、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湘西州农业科学院联合编写了《农业部武陵山区定点扶贫县农业特色产业技术指导丛书》》,对2016-2020年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的四个县(恩施州咸丰县、来凤县和湘西州龙山县、永顺县)的重点和特色产业进行科普解读。恩施州农科院、湘西州农科院组织马铃薯、茶叶、红衣米花生、食用菌、猕猴桃、黑猪、草食畜、甘薯、藤茶、生姜、百合、柑橘、高山蔬菜等方面的专家和四县市的农业局、畜牧局及农技推广部门30多人参加了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入到4个县进行了产业调研,结合每个县的产业发展状况,以特色作物的起源与分布、产业发展概况、主要栽培品种及新育成品种、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为主要内容,力求图文并茂,既着眼当前,又考虑长远,兼具科普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助力精准扶贫、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
目录
茶叶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茶叶的来源与分布()
第二节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茶树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第一节茶树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茶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章茶树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母穗园的选择与培育()
第二节苗圃地的选择与前处理()
第三节剪穗与插穗()
第四节苗圃管理()
第四章茶树的栽培技术()
第一节园地选择()
第二节茶园规划()
第三节茶园的开垦()
第四节茶树的种植()
第五节幼年茶园的管理()
第五章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第二节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六章茶叶采收、加工技术()
第一节茶叶采收()
第二节茶叶加工技术()
香菇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香菇的起源及分布()
第二节发展香菇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咸丰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香菇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第一节香菇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香菇的生长环境()
第三章香菇主栽品种()
第一节品种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主要品种()
第三节品种选择要点()
第四章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一节袋料栽培技术()
第二节段木栽培技术()
第五章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第一节香菇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第二节香菇其他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第六章香菇保鲜与加工()
第一节香菇干制与保鲜()
第二节香菇食品()
第三节香菇精深加工产品()
猕猴桃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种类()
第二节营养和经济价值()
第三节国内外栽培现状()
第二章猕猴桃主要品种()
第一节美味猕猴桃品种()
第二节中华猕猴桃品种()
第三章猕猴桃建园()
第一节园址选择()
第二节园地规划()
第三节苗木定植()
第四节搭建棚架()
第四章田间管理()
第一节定形()
第二节花果管理技术()
第三节土/肥/水管理 ()
第五章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第一节猕猴桃主要病害()
第二节猕猴桃主要虫害()
第六章猕猴桃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
第一节猕猴桃贮藏保鲜()
第二节猕猴桃加工()
参考文献()
黑猪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黑猪的起源()
第二节我国的主要黑猪品种()
第三节黑猪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黑猪的形态特征、分布及饲养环境()
第一节黑猪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黑猪的分布及饲养环境()
第三章黑猪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种猪选择()
第二节发情鉴定技术()
第三节适时配种技术()
第四节人工授精技术()
第五节杂交优势的利用()
第四章黑猪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饲养技术()
第二节猪场管理制度()
第三节猪场规模与建设()
第五章黑猪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疫病防治()
第一节临床诊断简介()
第二节黑猪疫病防治()
第六章发展黑猪产业的思路及建议()
第一节发展思路()
第二节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红衣米花生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红衣米花生的起源及分布()
第二节发展红衣米花生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红衣米花生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红衣米花生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第一节红衣米花生的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
第二节红衣米花生的生长环境()
第三章红衣米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整地()
第二节播种()
第三节播种密度和方式()
第四节地膜覆盖()
第五节田间管理()
第四章红衣米花生的收获、贮藏及加工()
第一节适时收获()
第二节安全贮藏()
第三节红衣米花生精深加工()
参考文献()
马铃薯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第二节马铃薯在山区农业中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第一节形态特征()
第二节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马铃薯生长环境条件()
第三章马铃薯主栽品种()
第一节早熟品种简介()
第二节中晚熟品种简介()
第四章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第一节马铃薯露地栽培技术()
第二节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第五章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马铃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二节马铃薯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六章马铃薯贮藏技术()
第一节安全收获技术()
第二节贮藏设施准备()
第三节马铃薯预贮()
第四节贮藏管理技术()
第七章马铃薯加工及食用技术()
第一节马铃薯主要加工产品及方法()
第二节马铃薯现代化食用方法()
参考文献()
甘薯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甘薯的起源与分布()
第二节发展甘薯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甘薯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第一节甘薯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甘薯的生长环境()
第三章甘薯名优品种()
第一节高淀粉加工型品种()
第二节鲜食及食品加工型品种()
第三节食用兼饲用型品种()
第四节茎尖菜用型品种()
第五节紫色甘薯品种()
第四章甘薯育苗及栽插技术()
第一节甘薯育苗()
第二节甘薯栽插技术()
第五章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单作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第二节间套作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第六章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甘薯病害防治技术()
第二节甘薯虫害防治技术()
第七章甘薯贮藏加工技术()
第一节贮藏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
黄牛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牛的起源及分布()
第二节发展养牛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黄牛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黄牛及饲养环境()
第一节黄牛品种介绍()
第二节黄牛的饲养环境()
第三章黄牛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黄牛种牛的选择()
第二节发情鉴定技术()
第三节适时配种技术()
第四节人工授精技术()
第五节生殖激素的合理应用()
第六节杂交优势的利用()
第四章黄牛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饲养技术()
第二节牛场管理制度 ()
第三节牛场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五章牛的疫病诊断及防治()
第一节临床诊断简介()
第二节疫病防治()
第六章种草养牛技术()
第一节牧草品种与种草技术()
第二节牧草处理方法和种草养畜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山羊产业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山羊的起源及分布()
第二节发展山羊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山羊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山羊的品种()
第三章山羊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种羊选择()
第二节发情鉴定技术()
第三节适时配种技术()
第四节人工授精技术()
第五节生殖激素的合理应用()
第六节杂交优势的利用()
第四章羊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饲养技术 ()
第二节羊场管理制度()
第三节羊场选址与栏圈建设()
第五章羊的疫病诊断及防治()
第一节临床诊断简介()
第二节疫病防治()
第六章种草养羊技术()
第一节牧草品种与种草技术()
第二节牧草处理方法和种草养畜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附录常见物理量名称及其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