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德龙著
页数:25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096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贾玉铭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贾玉铭对异质文化的诠释既传承了世界轴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满了中国本土化元素。贾玉铭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经学诠释模式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庸俗实用主义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极端思想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贾玉铭的思想以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对话模式。
作者简介
王德龙,1974年生,山东省莒县人,201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献学,基督教文学与文献。代表性论文有:《中华基督徒信行救国十人团考述》(《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贾玉铭生平考释》(《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1期)等。
本书特色
本书对贾玉铭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贾玉铭对异质文化的诠释既传承了世界轴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满了中国本土化元素。贾玉铭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经学诠释模式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庸俗实用主义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最思想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贾玉铭的思想以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对话模式。
目录
上篇第一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第一节 家族信仰的传承(21)一 出生地及时间略考(21)二 家族变迁(24)三 受洗(26)第二节 教会教育(28)一 入读潍县乐道院(28)二 进入登州文会馆(31)三 经历神迹,选择神科(34)小结 偶遇、灌输、神意——信仰建构的自然状态(38)
第二章 教会生活实践(41)第一节 追求自立,倡导合一(41)一 奋兴布道,牧养教会(42)二 爱教而自立(45)三 宗派联盟,精神合一(48)第二节 追求属灵,提倡灵修(56)一 创办灵光报社(56)二 参与成立“信行救国十人团”(64)小结 封闭、单一、灵修——信仰生活的实践方式(71)
第三章 神学教育实践(73)第一节 差会体制内的知识传授(73)一 进入金陵神学院(73)二 主办函授科并编写教材(79)三 反对新神学(86)第二节 保守立场中的灵命培养(91)一 进入华北神学院(92)二 离开华北神学院(101)三 任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105)第三节 民间处境下的灵修生活(114)一 凭信心创立中国基督徒灵修学院(115)二 “以灵修功夫,代神学教育”(119)三 抗战时期及战后灵修学院的变迁(126)小结 释经、神学、灵修——信仰者的宗教贡献(135)
第四章 巨变中的持守与调适(137)第一节 被动适应与消极调适(138)一 处理美国津贴问题(138)二 批判“超政治”观点(143)第二节 有限参与“三自”运动(146)一 “三自”运动“源头不浊”(146)二 灵修学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152)第三节 “信”的困境(159)一 “孤独”离世(159)二 自困与他用(162)小结 调适、参与、困境——信仰者的处境选择(165)
下篇第五章 灵命神学的建构(171)第一节 教义神学在中国的文化困境(172)一 非儒(173)二 替道(175)三 排佛(176)第二节 灵命神学的形成(178)一 灵命(179)二 灵程(181)三 灵交(183)第三节 信仰忠诚:灵命神学处境化存在策略(186)小结 合道、非教、忠信——灵命神学处境化选择(190)
第六章 灵命神学的西学渊源(192)第一节 加尔文改革宗精神的影响(193)第二节 贵格会的“内在灵光”(198)第三节 普利茅斯弟兄会时代论及内里生命观念(202)小结 长老会、贵格会、弟兄会——灵命神学的西方渊源(208)
第七章 以“信”废“用”:灵命神学的价值(210)第一节 废政治之用(210)一 以“基督”为中心(211)二 前千禧年末世观(215)第二节 废经济之用(218)一 十字架的爱(219)二 “化俗务为圣工”(222)第三节 废文化之用(226)一 “超世而入世,入世而超世”(227)二 “灵性理性化,理性灵性化”(230)三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232)小结 无功、无己、无名——灵命神学的现实意义(235)
结语 以“信”理解世界(238)参考文献(241)后记(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