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企业理论丛书·企业理论译丛)

封面

作者:唐纳德·H·邱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3000649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关于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是否“短视”的争论,同时也深入地剖析了公司财务和治理的日本(和德国)机制,欧洲机制和南非机制,而且还做了发人深省的比较研究。本书几乎包容了该领域中所有的重要流派,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理解公司财务和治理的窗口。
  本书还特别强调理论分析要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并将案例研究穿插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少有书能像本书那样,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完美地融为一体。无论对研究者还是公司经理、MBA和高级经理培训课程的学员来说,阅读本书都大有裨益。
  本书出自于公司财务和治理领域的学术权威与著名的管理专家之手,因此该书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编者还特别收录了两次著名的关于公司财务和治理的研讨会的讨论发言,其间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智慧的火光不时闪耀,极富启迪性。

本书特色

在过去十年中,关于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效率的争论越来越成为争论的焦点。在当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存在两种基本的公司财务与治理机制。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其特征是:投权高度分散,并且具有相当活力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相互持股(以及明显地缺乏接管市场)。那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两种机制中的哪一种能够最终盛行于世呢?或者,各自通过吸纳对方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得两种体制能够继续共存呢?
现在,这个故事被经济不家和管理专家所讲述,并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
公司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宣称“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公司之间,配置资本的美国机制都显露出失败的趋势”,因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内部压国都迫使美国公司在那些相关性的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不足,而这些投资对于公司能力具有很大贡献。
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坚持认为,美国经济——的确,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所面临的最可怕挑战是过投资问题。在美国,该问题被20世纪80年代的杠杆重组所宣泄出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同时回答了以上两种观点,即波特所关注的美国投资不足问题,和詹森对那种维护“股东价值原则”的美国控制体制的悲观看法。
公司战略学家C.K.普拉赫勒德并未被米勒和詹森说服,而他更是向美国公司的责任是“最大化股东价值”的观念发起了挑战。
在涉及美国的股东至上观与日本缺乏该观念这两者的经济后果的问题上,普拉赫勒德与股东价值鼓吹者班尼特·斯图尔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目录

第1部分 概论
1.资本选择:正在改变美国的产业投资方式
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盤orter)す佛商学院(10)
2.现代产业革命、退出和内部控制体制的失灵
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 哈佛商学院(34)
3.美国的公司治理有致命的缺陷吗?
默顿·H·米勒(Merton H盡iller)芝加哥大学(75)
4.公司治理还是公司价值增加?:对股东价值至上观的重新思考
C.K.普拉赫勒德(C盞盤rahalad) 密歇根大学(89)
5.关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的大陆银行研讨会(109)
第2部分 美国
I.公司重组:20世纪80年代(150)
6.20世纪80年代的公司重组——及其对90年代的意义
戈登·唐纳德森(Gordon Donaldson) 哈佛商学院(157)
7.20世纪80年代的接管浪潮
安德瑞·史莱佛(Andrei Shleifer) 哈佛商学院
罗伯特·W·维什尼(Robert W Vishny) 芝加哥大学(183)
8.公司多元化的逆转
阿玛尔·毕海德(Amar Bhide) 哈佛大学(198)
9.萎缩行业的股东管理:格鲁曼公司的案例
雷索·卡珀瑞里(Renso Caporali) じ衤陈公司董事长兼CEO(222)
10.中等规模市场杠杆收购的教训:关于斯科特公司的案例
乔治·贝克(George Baker)
卡瑞·H·鲁克(Karen H Wruck) 哈佛商学院(228)
11.杠杆收购的持久力
史蒂文·N·卡普兰(Steven N Kaplan)芝加哥大学(253)
II.关系投资:20世纪90年代(271)
12.收购者,目标与政治:美国公司治理的历史与未来
约翰· 庞德(John Pound) 哈佛大学(274)
13.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关于机构话语权的案例
伯纳德·S·布莱克(Bernard S盉lack) 哥伦比亚法学院(296)
14.董事会中的互助基金
马克·J·罗伊(Mark J盧oe) 哥伦比亚法学院(323)
15.资本结构中权益成分的管制: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一股一票争论的反应
罗纳德·J·吉尔森(Ronald J盙ilson) 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334)
16.建立与大股东的关系:洛克希德公司案例研究
沃尔特·斯克朗斯基(Walter Skowronski) 洛克希德公司
ぴ己病づ拥(John Pound) 哈佛大学(347)
17.斯特恩斯图尔特研讨会:关系投资与股东沟通(362)
第3部分 日本(和德国)
18.治理、契约和投资的视野:日本和德国一瞥
W·卡尔·克斯特(W Carl Kester) 哈佛商学院(415)
19.企业属于谁?信息时代的一个管理新使命
青木幸一(Joichi Aoi) 东芝公司董事长(443)
20.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比较
史蒂文·N·卡普兰(Steven N Kaplan)(455)
21.日本成功的隐性成本
W·卡尔·克斯特(W Carl Kester) 哈佛商学院(467)
22.调整日本公司治理的结构性失衡
霍华德·D·谢尔曼(Howard D盨herman)
布鲁斯·安德鲁·巴博科克(Bruce Andrew Babcock)机构股东服务公司(482)
第4部分 欧洲(和南非)
23.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
朱莉娅·弗兰克斯(Julia Franks) 伦敦商学院
科林·迈尔(Colin Mayer) 牛津大学(507)
24.集代理人和委托人于一身的股东:南非的公司ぶ卫砘制
格雷厄姆·巴(Graham Barr) 乔斯·基尔森(Jos Gerson)
布赖恩·坎特(Brian Kantor) 开普敦大学(531)
25.公司重组、收购和经理人股权:欧洲的情况
迈克·赖特(Mike Wright)
肯·罗毕(Ken Robbie) 诺丁汉大学
史蒂夫·汤普森(Steve Thompson) 曼彻斯特大学(558)
26.关于欧洲重组的观点:采访四位欧洲执行官(580)
27.欧洲1992的经济进口
艾伦·C·夏皮罗(Alan C盨hapiro)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597)
28.公司治理变革冲击欧洲
霍华德·D·谢尔曼(Howard D Sherman) 机构股东服务机构(619)
第5部分 EVA:一种新的公司治理理论
29.EVA财务管理制度
乔尔·M·斯特恩(Joel M Stern)
G·班尼特·斯图尔特(G Bennett Stewart Ⅲ)
唐纳德·H·邱(Donald H Chew,Jr)
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633)
30.总体薪酬策略
史蒂芬·F·欧博尼(Stephen F O Byrne)
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

前言

  译者序ァ ∷孀盼夜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强烈,相关的论文、著作以及译著不断涌现出来。不可否认,这些文献大大地推动和深化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大都来自于国外文献中的某一种观点,甚至不少还有低水平重复之嫌;即便是一些高水平的译著,往往也只是阐述了某一种极端的观点。令人欣慰的是,唐纳德·H·邱(DonaldHChew)主编的《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问题的全景图。因此,当马学亮老师邀请我参与“企业理论译丛”的翻译工作,并建议我翻译该书时,我毫不犹豫地承接了下来,并且我起初甚至打算独自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事实上,当译校了全书之后,我更加庆幸自己组织翻译了本书,因为与国内外关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其他著作相比,该书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该领域中的各种权威性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蕴涵着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ァ ∈紫龋本书所收录的28篇文论,均出自于全球公司财务、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一流学者和世界成功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或总裁之手,比如,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MertonMiller),“代理成本”分析法的奠基人迈克尔·詹森(MichaelJensen),“竞争理论”的开创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核心能力理论”的先驱C.K.普拉赫勒德(CKPrahalad),以及公司治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权威安德瑞·史莱佛(AndreiShleifer)。而且,书中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已经发表在《应用公司财务杂志》(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代表了这些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从而确保了本书在内容上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也正是这些人代表着该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各种流派,因此本书是一幅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理解公司财务和治理的窗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编者还特别收录了两次著名的公司治理研讨会——“关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的大陆银行研讨会”与“斯特恩-斯图尔特研讨会:关系投资与股东沟通”——的与会者发言。研讨会上,这些一流学者和管理者相互争论,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经济理论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智慧的火光不时闪耀,极富启迪性。ァ ≌嬲国际化、全球性的公司财务与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是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文献基本上都是以美国体制为背景,以至于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体制成为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圭臬;而本书还分别对日本(和德国)体制、欧洲体制和南非体制作了深入地比较研究。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各国公司治理制度有向美国体制靠近的趋势,但是各国也仍然保留了一些适应其特殊环境的优秀特征,而且美国也在吸收日本和德国体制中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思想。ァ ”臼榛骨康骼砺鄯治鲇胧抵ぜ煅橄嘟岷稀1臼槌了第一部分是纯理论分析外,其余部分的论文大多采用理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且不少都是该领域中的经典文献。此外,书中的几个案例研究也非常优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少有书能像本书那样,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完美地融于一体。而且,正如编者所言,本书将不但对公司经理,而且对那些MBA和高级经理培训课程的学员来说都特别有益。我们也希望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企业治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ァ ”臼榉译初稿的提供者如下:第1部分,杨其静翻译了导言和第1篇文章的一小部分,其余由聂辉华译;第2部分中关于美国的“公司重组:20世纪80年代”由林毅英译,“关系投资:20世纪90年代”由李强译;第3部分和第4部分原计划由林妍英译,但在此过程中她不幸生病,因此第4部分No26-28由苗小玲译;第5部分由聂辉华译。初稿译出后,我对所有的译文作了校对和推敲,努力使整本书前后术语统一,行文风格一致。我还在初稿基础上重译了第2部分的“关系投资:20世纪90年代”,并对第4部分No26-28的部分内容也作了重译。我们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文习惯。贾毓玲、王加一、冯为兴、林力、关兵、孙涛、崔静静、武为民、黄冲、张小杰、李力、洪涛整理了书中的文献。令我忐忑不安的是,由于受水平所限,惟恐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妥误导读者,但我们真诚地欢迎读者对此提出批评指正。ァ ”臼槭羌体努力的结果,我对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深深的感激。我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关权副教授和程华老师,他们帮助我将书中大量的日语的英译文翻译成中文。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淑清、李军、胡小农他们不仅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大量帮助,而且对我迟迟未能交稿给予了我极大的耐心和理解。此外,本书的翻译工作也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十五”和“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的子项目“企业经济学”的一部分。在此,我也衷心地感谢项目负责人杨瑞龙教授对本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オァ ⊙钇渚勃ァ 2004年5月8日于回龙观龙腾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企业理论丛书·企业理论译丛)》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