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内因与外力

封面

作者:冯天瑜,黄长义主编

页数:43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331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分十三章。通过对明末以来至晚清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与讨论(其中还包括外来文化的 传播与 影响)试图厘清“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内因与外力”, 本书力辟“全盘西化”和“中国文化本位”两种极端之论,将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置于古今中西坐标系加以考察,从内因与外力的整合上回答文化转型诸问题。

作者简介

冯天瑜为武汉大学终身教授,其主编的连续在我社出版,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马列学院教授。

本书特色

全书分十三章。通过对明末以来至晚清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与讨论(其中还包括外来文化的 传播与 影响)试图厘清“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内因与外力”, 本书力辟“全盘西化”和“中国文化本位”两种最之论,将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置于古今中西坐标系加以考察,从内因与外力的整合上回答文化转型诸问题。

目录

弁言
第一章 明清之际非君论思潮的近代性问题
——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例
一 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特征
二 《明夷待访录》的应运而生
三 《明夷待访录》的创识
四 《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近代性问题”

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
一 “新民本”思想的界定
二 新民本思想的来源
三 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四 嫁接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砧木

第三章 浙西史学与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史学思想的变革
一 对“六经皆史”的史事论证
二 拒斥“《春秋》笔削大义微言”
三 揭露历代“正史”之作伪
四 考辨史实真伪、订讹补阙的多重证据法
五 “引古筹今”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公共领域”与社会保障
一 宗族组织与族内救助和保障
二 县以下基层组织及地方士绅的公益救助活动
三 会馆、公所的救助和保障活动
四 善会、善堂及其它民间会社的救助和保障活动
五 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官民结合

第五章 从吏胥制度看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
一 清代吏胥舞弊之实情
二 清代吏胥制度的缺陷
三 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

第六章 包世臣与道光年间的盐、漕改革
一 包世臣与道光初年“海运南漕”改革
二 包世臣的盐法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第七章 陶澍改革的前近代性因素探析
一 陶澍在江南的大政改革
二 陶澍改革对近代经世大吏的影响
三 陶澍改革蕴含的新因素
四 陶澍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第八章 近代前夜中国士人的外域研究
——以嘉道之际的域外史地著作为观照点
一 西力东渐与中国周边局势的剧变
二 嘉道士人对“域外情事”的“探阅”
三 嘉道之际域外史地著作的近代意义

第九章 从中日比较看清中叶的经世实学
一 中日“经世实学”应对社会经济矛盾之比较
二 中日经世学者应对外来压力之比较

第十章 中日经世家应对近代转变之比较
——以魏源、冯桂芬和横井小楠为中心
一 对外观之比较
二 富国强兵主张之比较
三 政治政革主张之比较

第十一章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一 经世思潮与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转向
二 致用与务实:中西学实现对接的切人点
三 晚清经世实学与近代知识体系的演化

第十二章 晚清法律改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以《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继承”两篇为例
一 《大清民律草案》:中华法系本质上的大突破
二 “亲属”编对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继承与扬弃
三 “继承”篇对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继承和扬弃
四 《大清民律草案》所体现的近代社会文化的转型

第十三章 中西日文化互动与学术近代化
一 “心理学”的输入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二 “近代”、“近世”词义的演化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三 “艺术”词义演变的文化内涵

代结语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
——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内因与外力》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1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