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封面

作者:(美)白诗朗 著;彭国翔 译

页数:401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2020430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一定意义上,本书既是有关这种至关重要和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如下问题的哲学和神学反省:1980年代早期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参与者们探讨儒家和基督徒之间产生对话的可能性。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

作者简介

白诗朗(John Berthrong),1946年生于美国威思康辛(Wisconsin)的La Crosse。堪萨斯大学文学学士(1969),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1972、1979)。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为道家哲学和宋代理学。曾在台湾进修中文(1974~1975)。曾任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问对话秘书(1980~198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1985~1987)。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除本书之外,还著有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fucianWay(1998)、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Chu Hsi,Whiteheadand NeviHe(1998)、The Divine Deli(1999)。与Mary Evelyn Tucker合编Confucianism and Ecology:The Interrelationof Heaven,Earth,and Humans(1998)。

目录

导言

 一 他者的差异

 二 听众的差异

 三 对话的阶段

 四 三重线索

 五 原因何在

 六 本书结构

第一章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一 双向转化

 二 四种转化中的遭遇

 三 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

 四 神学重建的问题

 五 儒家传统

 六 儒耶对话的容纳

 七 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

第二章 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

 一 历史的反思

 二 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

 三 一些神学问题

 四 方法学的考虑

 五 比较神学

 六 儒耶对话的脉络

 七 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

 八 儒学的对话性

 九 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

 十 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一 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

 二 儒家传统的根源

 三 儒学的主旨

 四 儒家的古代经典

 五 儒学的各个时代

 六 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

 七 朱熹之道的概要

 八 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

 九 “理”的理论

 十 “心”的能动性

 十一 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

第四章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

 一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二 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

 三 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

 四 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

 五 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

 六 中庸与相互感通性

第五章 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

 一 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

 二 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

 三 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

 四 理性主义的希望

 五 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

 六 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

 七 三参性的创造

第六章 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

 一 前言:引入问题

 二 双重公民权的问题

 三 牟宗三的儒家回应

 四 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五 折衷主义的一成不变性

 六 仍然是真理所有权的问题

附录一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一 导论

 二 儒家之道的六个阶段

 三 儒家研究的学术变革

 四 儒学研究的类型

 五 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学

 六 结论

附录二 宗教对话中现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一 背景

 二 儒释之遭遇

 三 现代的联姻

 四 参与及借鉴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节选

导言

 一 他者的差异

  就像高层与低层文化一样,神学和哲学在人类的宗教生活中有着彼此映现的方式。在宗教和思想史上,有些时期学术和文化风纪的关系呈现出良好的状态,或至少是富有挑战的,有些时候则只是与其自身相协调。中国的唐宋及欧洲中世纪的金盛时期,在佛教徒、儒家学者和基督教士的历史回忆中都有记录。也有另外一些时代,像中国的晚周和魏晋时期、文艺复兴以及后现代的北大西洋世界,则表现为脱离与转型的阶段。如今我们所处与身在的,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智慧和实践相疏离异化的变迁时代。

中国的魏晋时代是颇有启发性的。魏晋的士子们担忧其文化的生存,并对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兴趣。有这样一个事实,即基督教代表一种内部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一种来自于完全相异文化的传教信仰之外。除此之外,在许多方面,古希腊、罗马晚期也与中国魏晋的这段变迁时期相似。在变迁时期,一切都无法像往常一样聚合在一起,话语的主旋律是迥异、分离、绝望、差异、多元和冲突。所有这些形成了一幅文化失范的凄凉场景,一个伟大时代已到了尽头,没有人确知曙光将带来什么。

 二 听众的差异

  本书在比较神学方面有两个焦点。其一,是一个紧迫的神学问题,即基督教在现代世界对宗教多元主义的回应。……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