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农业统计学(第五版)(张俊飚)

封面

作者:张俊飚

页数:217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92038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其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理解,掌握研究农业经济现象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编写的。全书重点围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产、科技等统计分析指标的设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农业生产行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运用,以及农业生产全过程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编制及调查数据的获取,经过对统计原理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知识进行系统集成和归纳概括而形成的一本具有知识性、方法性和实践性特点高度融合的本科生教材。通过学习,将对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分析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和解释农村经济社会现象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目录

第五版编写说明
第一版编写说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农业统计学的内涵
二、农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农业统计的范围
四、农业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农业统计的基本任务与研究方法
一、农业统计的基本任务
二、农业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土地统计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与分类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类型
第二节 农业用地统计
一、农用地及分类
二、耕地统计
第三节 耕地质量评价
一、耕地质量的概念及标准
二、耕地质量评价因素
三、耕地质量评价程序
四、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方法
第四节 农业用地利用统计
一、农业用地开发利用程度
二、农业用地集约经营程度
三、农业用地利用效果
第五节 农业土地流转统计
一、农业土地流转的概念和意义
二、地权统计
三、土地征收
四、土地的出让、转让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统计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统计概述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二、农村劳动力的分类
三、农村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统计
四、农村劳动力利用与负担统计
第二节 农村劳动生产率统计
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三、农村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四、农村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五、农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剩余与流动统计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统计
三、农村劳动力市场统计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农业资产统计
第一节 农业流动资产统计
一、农业流动资产的数量和构成统计
二、农业流动资产利用统计
第二节 农业固定资产统计
一、农业固定资产的数量和构成统计
二、农业固定资产变动统计
三、固定资产利用统计
第三节 农业机械统计
一、农业机械分类与数量统计
二、农业机械利用统计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统计
第四节 农村资金市场统计
一、农村资金市场的概念与作用
二、农村资金市场的构成
三、农村资金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农业科技统计
第一节 农业科技的概念及分类
一、农业科技的概念
二、农业科技的分类
第二节 农业科技统计指标
……
第六章 种植业生产统计
第七章 畜牧业生产统计
第八章 林业生产统计
第九章 渔业生产统计
第十章 农业总产出统计
第十一章 农作物产量统计
第十二章 农产品生产成本统计
第十三章 农产品市场调查
第十四章 农村住户调查
第十五章 农业经济效益统计

节选

  《农业统计学(第五版)》:  四、农业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农业统计学的研究特点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紧密关联的。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才能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农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及其内在特征。一般而言,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紧密交织,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既是人们投入劳动取得社会所需要的农产品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和繁衍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这两种再生产过程的相互交织是农业区别于国民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基本特征。由此而派生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1.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动植物不仅要以土地作为生长发育的场所和空间,而且通过土地获取生长过程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农业生产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刻也离不开土地。因而,土地的面积、地势、质量等对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布局、农作物生长好坏和产量高低、生产过程投入费用的多少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及大型真菌(食药用菌),其生长发育过程对外界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选择性,只有在土质、气温、雨量、湿度适宜的环境中,才能顺利地生长发育和有序繁衍,完成生命过程,为人们提供产品。而自然条件由于自身规律的支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农业的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在一定的地区,只能适应某些动植物的繁衍,在一定的季节,也只能适应某些动植物生长,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且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 农业生产周期,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从开始生产到获得产品所经历的全部时间。由于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同工业生产一样,随着生产的进行可以连续不断地取得产品,而必须经历一个动植物自然再生产的过程才能取得产品。因而农业生产的周期,依照不同的类别和品种,少则几十天,多则几年。  在农业生产中,所谓生产时间,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所延续的时间。而劳动时间则是指人们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实际进行操作的时间。例如,冬小麦的生产过程从播种到收获一般需要延续200多天,而人们投入整地、施肥、播种、中耕、灌溉、收获等农事操作的时间,则总共不过几十天。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这就产生了农忙与农闲之分。在农业生产中这种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  4.农业是综合性的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与外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农、林、牧、渔),亦存在着互相利用产品、互相补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实行多种经营,互相配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农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才能全面发展。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农业统计学(第五版)(张俊飚)》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0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