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咏史诗与历史小说

封面

作者:潘晓玲著

页数:222页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05917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前咏史诗的繁盛为研究背景, 以咏史诗与通俗文学 (以历史小说、历史剧为代表) 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二者的文化关系加以研究, 探讨雅俗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咏史诗与历史小说述义
第二节 咏史诗与历史小说的文化关系

第一章 汉魏六朝咏史诗发展历程
第一节 先秦两汉咏史诗
第二节 魏晋六朝咏史诗

第二章 唐宋咏史诗发展历程
第一节 唐代咏史诗发展历程及其繁荣原因
第二节 宋代咏史诗发展历程

第三章 唐宋咏史新变及与通俗文学关系
第一节 晚唐咏史之雅俗分野
第二节 晚唐俗派咏史诗与讲史、历史小说
第三节 南宋咏史之雅俗交融

第四章 唐宋咏“列国”“三国”诗与历史小说
第一节 元明历史小说发展概况及诗文融合的叙事模式
第二节 唐宋咏“列国”“三国”诗的文化特质及影响

第五章 传播与接受(一):咏史诗的雅俗消长与小说文体的雅俗嬗变
第一节 咏史诗在历史小说中的雅俗消长
第二节 由咏史诗之消长看“列国”系列小说之雅化
第三节 化俗为雅的文学意义

第六章 传播与接受(二):咏史诗与历史小说的双向涵摄
第一节 叙事批评的构建——咏史诗在历史小说中的艺术功能
第二节 叙事者独特话语的建立——历史小说对咏史诗的反向涵摄
第三节 咏史诗进入历史小说的文学意义

第七章 个案研究(一):胡曾《咏史诗》与历史小说
第一节 讲史、历史小说中的胡曾咏史诗
第二节 俗文学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影响渐微的原因

第八章 个案研究(二):周静轩咏史诗与历史小说
第一节 周静轩生平
第二节 静轩咏史诗与历史小说
第三节 “三国”系列小说嬗变视野中的静轩咏史诗
附录
附录一周静轩咏史诗辑佚
附录二元代历史剧中的咏史诗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咏史诗与历史小说/“十三五”学术文库系列》:  咏史诗在唐代的大放异彩,首先受益于唐诗的全面发展。每种文体本身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自律性”,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取得长足发展,唐人更将其推至极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众体悉备”,是指诗歌体式的完备与全面发展,尤其是近体诗更令人瞩目。近体诗至唐代已全面发展、成熟,而唐代咏史诗从整体上“经历了由古人律,又由律体入绝句的发展历史,同唐诗的整体演进规律之间呈现出同步性”,尤其是晚唐时期,胡曾、周昙、汪遵、孙元晏等几位专职咏史诗人几乎全部用绝句进行写作。这种体式的规范化对咏史诗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近体诗篇幅有限,格律精严,促使咏史诗人不断磨砺诗艺,精益求精,以达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诸法毕该”,是指表达方式的完善。唐人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而咏史诗的表现手段也随之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情、景、事、理的交融。唐诗的全面成熟对咏史诗繁荣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咏史诗在唐代的兴盛,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必然趋势。“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唐代咏史之繁荣与时代精神亦密不可分,初盛唐之昂扬、中唐之反思、晚唐之伤悼,均在咏史诗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初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政治开明,士人自信乐观,具有强烈的建功期待。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们开展了广泛而频繁的事功活动,足迹几遍天下,往往亲历古迹,因而常有发思古之幽情与咏史以壮胸怀的经历,如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台歌》,李白有《苏台览古》《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初盛唐气象为诗歌注入了高格与永恒话题,成为咏史诗全面成熟的重要因素。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与之相应,咏史诗中的历史反思意味与理性色彩逐渐增强,诗人们力图从历史的盛衰治乱中寻找治世良方,如杜甫有《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之后的大历诗人如钱起、窦常、张继、戎昱、戴叔伦、司空曙、李益等人亦多藉咏史抒发现实情怀,贞元、长庆年间的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绅、鲍溶、殷尧藩等人更以雄健之笔,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指向性与史反思性的咏史诗作,体现出士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忧患意识。晚唐时期,中兴成梦,各种矛盾激化凸显,唐王朝已是积重难返。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士人的忧患意识更为强烈,他们深入反思,寻求治乱之道,以求对现实有所裨补,而这种对现实的关怀及理性的思考又往往以咏史出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咏史诗与历史小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0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