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建中著
页数:11,560页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57151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详实的档案资料为依据, 从中华民族抗战的视角, 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发生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的抗日战争的历史, 引用了近年来公布的抗战史料和公开出版的著述, 从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全面记述山西八年抗战的历史。既有历史发展的叙述, 也有理论的分析。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资料翔实, 叙述客观, 读者通过这些史料能真实地看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西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
作者简介
杨建中,1964年8月生,山西沁源人,1990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为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兼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出版著作《华北抗日战争史》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研究成果荣获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本书特色
杨建中著的《山西抗日战争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史实发言”,以翔实的档案资料为依据,从全民族抗战的视角,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论述了波澜壮阔的山西抗日战争史,既记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也反映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既记述中日激烈的军事斗争,也记述政治、经济、文化斗争;既记述日军对山西的军事侵略,也反映日军对山西的疯狂经济掠夺、殖民文化侵略;既反映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也反映敌占区、阎统区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既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反映各民族人民团结抗日的爱国情怀;既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叙述,也有理论的分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目录
第一节 日本侵略山西政策的形成
一、山西的战略地位
二、日本对山西的觊觎
三、日本对阎锡山的拉拢
第二节 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一二·九运动”
二、红军东征
三、牺盟会的成立与改组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五、绥远抗战
第二章 全国抗战的爆发
第一节 八路军出师山西抗战
一、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确立
二、八路军主力挺进山西抗日
第二节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长
一、中共与阎锡山的谈判
二、战动总会的成立
三、山西新军的组建
四、牺盟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三章 晋北防御战
第一节 中日双方的军事部署
一、日军的侵晋计划
二、第二战区的防御部署
第二节 天镇、阳高战斗
一、天镇之战
二、大同的失守
第三节 平型关战役
一、中日双方的军事部署
二、平型关大捷
三、撤守内长城
第四章 忻口会战
第一节第二战区的作战计划
第二节 崞县、原平阻击战
一、崞县战斗
二、原平据守
第三节 忻口鏖战
一、战役部署
二、鏖战23天
三、八路军的密切配合
第五章 娘子关战役与保卫太原
第一节 娘子关战役
一、娘子关防务
二、娘子关作战
第二节 依城野战
一、城防部署
二、太原失陷
第六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一节 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
一、太原失陷后的山西形势
二、中共敌后游击战方针的确立
三、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具体部署
四、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略展开
第二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三、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四、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三节 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首次围攻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反八路围攻
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反九路围攻
三、晋西北、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巩固
第七章 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战略展开
第一节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发展
一、八路军游击战战略的全面实施
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保卫与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军游击战的开展
一、国民党游击战方针的确立
二、二战区国民党军游击战的开展
第八章 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广泛开展
第一节 武汉失守后的军事斗争
一、日军侵华战略的调整
二、国民政府军事策略的变化
三、第二战区的“春季攻势”
四、国民政府军委会发起“冬季攻势”
五、中共领导的反“扫荡”作战
第二节 山西团结抗日局面的维持
一、抗日浪潮的勃兴
二、国际援助在山西
三、“十二月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九章 日本对山西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
第一节 日本对山西的殖民统治
一、日本“以华制华”方针的提出
二、伪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日本对山西的经济掠夺
一、日本经济掠夺政策的制定
二、日本对山西经济的全面掠夺
第十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第一节 1940年春夏反“扫荡”作战
一、日军的“扫荡”计划
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
第二节 根据地军民对日控交通的破击
一、邯长公路破击战
二、白晋铁路破击战
三、武沙公路破击战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一章 百团大战的主战场
第一节 八路军总部的战略部署
一、战前形势
二、战略部署
第二节 作战经过及影响
一、第一阶段作战
二、第二阶段作战
三、第三阶段作战
四、战绩与意义
第十二章 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
第一节 中条山战役
一、日本侵华战略的调整
二、日军中条山作战计划
三、国民党军的部署
四、战役经过
五、失败原因
第二节 日本对山西经济的强制性掠夺
一、日本经济掠夺政策的变化
二、日本对山西经济的大规模掠夺
第三节 山西敌后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
一、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二、日军疯狂的“扫荡”与“蚕食”
三、日本对山西的经济封锁
四、大面积的自然灾害
五、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
第十三章 阎统区的经济和政治
第一节 阎统区的经济
一、增发晋钞
二、“新经济政策”
三、“兵农合一”
第二节 阎锡山与日军的秘密勾搭
一、白壁关会谈
二、汾阳协定
三、安平会议
第十四章 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
第一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
一、北岳军民1941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二、晋察冀军民1941年冬季破击战
第二节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
一、太岳军民1941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二、太行军民1941年秋、冬季反“扫荡”作战
三、太行、太岳军民1942年春季反“扫荡”作战
四、太行、太岳军民1942年夏季反“扫荡”作战
第三节 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
一、晋绥军民1941年反“扫荡”作战
二、晋绥军民1942年春季反“扫荡”作战
第四节 中共领导的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十五章 抗日根据地军民战胜严重困难
第一节 中共战胜严重困难的方针政策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减租减息的实行
二、大生产运动的兴起
三、商业贸易的开展
四、财政金融建设的开展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巩固
二、“精兵简政”的贯彻实施
第四节 整风运动与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
二、共产党一元化领导的加强
第十六章 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抗战局势的变化与山西战场的任务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二、中共中央强调坚持团结抗战
第二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一、北岳区军民的反“蚕食”斗争
二、北岳区军民1943年反“扫荡”作战
第三节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一、温村会议
二、贯彻“敌进我进”方针
三、太行军民1943年夏季反“扫荡”作战
四、太岳军民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五、沁源围困战
第四节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一、开展“挤敌人”斗争
二、晋绥军民1943秋季反“扫荡”作战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经济的恢复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
二、工业建设的成果
第六节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一、新闻出版的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十七章 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攻势作战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军民1944年的局部反攻
一、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的部署
二、晋察冀北岳部队的攻势作战
三、晋冀鲁豫部队的攻势作战
四、晋绥部队的攻势作战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全面反攻的准备
一、大练兵运动的开展
二、敌占城市工作的加强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军民1945年的攻势作战
一、中共七大精神的贯彻
二、晋察冀部队的春、夏季攻势作战
三、晋冀鲁豫部队的春、夏季攻势作战
四、晋绥部队的春、夏季攻势作战
第十八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一节 敌后战场的全面反攻
一、中国战场形势的变化
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全面反攻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一、山西抗战的胜利
二、对战争罪犯的审判
三、侵晋日军对山西的蹂躏
四、山西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五、抗战精神光耀千秋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后记
节选
三、日本对阎锡山的拉拢 1935年4月,关东军和天津军共同策划了“华北自治运动”。“这一工作的对象,是察哈尔的宋哲元、济南的韩复榘、山西的阎锡山、河北的商震等华北将领。”②因此,日本鼓动北洋余孽、亲日派游说宋哲元、阎锡山、韩复榘、商震等地方实力派人物。土肥原的策动计划是:“第一步先说服并切实掌握殷汝耕;第二步,在宋、阎、韩、商四人中选择突破口,首先切实掌握其中之一人,使与冀东结合起来成立一个新政权;第三步,再将其他三人包括进来。”③ 山西基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早被日本列为侵略扩张的目标,作为山西军政首脑的阎锡山也成为日本推行“华北自治”计划中极力拉拢的代表人物之一。日本认为阎锡山“是旧时代的军阀,并在全国统一之后,曾有背离中央的经历,故而对之颇为看重”,①将其作为“自治运动”的重点争取对象,千方百计地加以拉拢。早在1934年12月7日,日本陆军、海军、外务三省作出《关于对华政策的文件》,在“地方政权的策略”中就明确提到阎锡山。 根据上述策略,日本对阎锡山展开一系列的游说活动。1935年六七月间,日本驻北平使馆武官高桥坦首先到太原,访问阎锡山,并以出任“华北自治”政府头面人物为诱饵,策动山西“自治”。之后,日本陆军部满蒙课课长、阎锡山的同学关东军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相继到太原,对阎锡山极尽拉拢。日本军部还把九一八以后一直在西南工作的和知鹰二派到山西。12月2日,天津司令官及参谋长向和知鹰二发出训令和指示,要他驻在太原,担任与本军华北施策有关的“山西工作”,“监视山西省当权派的政治动向,特别是与南京政府的关系,使山西省逐步脱离南京政府;同时,酿成日满互相依存的气氛,特别要促进经济合作,并使其自始就对华北新政权采取善意态度。”②1936年5月25日,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朗提出设立“华北五省特政会”方案,即以华北五省主席担任常委,并拟定以王克敏为秘书长、阎锡山任指导长官。同年6月,日本再次逼阎锡山表明态度,“使完全接收‘华北明朗化’的计划,并强迫具体实施。”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