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国雨
页数:237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801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诗经》诠释与早期儒家哲学的生成”(12YJC720033)的成果之一、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CZX01YBM)的成果之一。透过对早期儒家《诗》学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材料可以看作儒家哲学议题的表述者、承载者与引发者,已深度参与到早期儒家哲学,尤其是心性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建构之中。“兴于《诗》”可以看做早期儒家哲学的表达方式。本书之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立足于经学讲哲学”、“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这一儒家哲学特质的理解。
作者简介
王国雨(1978-),河南省扶沟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早期儒家哲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在《江淮论坛》、《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5项研究课题。2013年,主讲课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修养”入选首届“浙江省高校德育精品选修课程”。
本书特色
本书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诗经》诠释与早期儒家哲学的生成”(12YJC720033)的成果之一、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CZX01YBM)的成果之一。透过对早期儒家《诗》学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材料可以看作儒家哲学议题的表述者、承载者与引发者,已深度参与到早期儒家哲学,尤其是心性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建构之中。“兴于《诗》”可以看做早期儒家哲学的表达方式。本书之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立足于经学讲哲学”、“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这一儒家哲学特质的理解。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经典意识问题 第二节 早期儒家诠《诗》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早期儒家《诗》学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内容概说第一章 《诗》的儒家经典化 第一节 早期儒家与《诗》的“相遇” 一、春秋末期《诗》的存在方式 二、孔子与《诗》儒家经典化的开启 三、其他学派的《诗》学观 第二节 《诗》儒家经典化的途径 一、《诗》学传承与诠释 二、早期儒者著述的大量引用与解读第二章 早期儒家《诗》学文献分析 第一节 早期儒家诠《诗》的文献类型 一、两种文献类型 二、“说《诗》”与“引《诗》” 第二节 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文献概述 一、各文献中引《诗》论《诗》文献概述 二、论《诗》文献分类 第三节 著述引《诗》之体例与特征 一、引《诗》体例 二、引《诗》特征第三章 “兴于《诗》”与早期儒家哲学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兴于《诗》”的经典诠释意义 一、“兴”与“《诗》之兴” 二、孔子《诗》学中的“兴” 三、早期儒家“兴于《诗》”的限度 第二节 早期儒家“兴于《诗》”的哲学表达 一、《孔子诗论》:解《诗》以“兴发”儒学主张的专文 二、子思学派著述中的《诗》之“兴” 三、孟子“兴于《诗》”的王道仁政哲学第四章 “《诗》言志”与早期儒家的性情论 第一节 早期儒学语境中的“《诗》言志” 一、“《诗》言志”的儒学要义 二、解《诗》志以达己意 第二节 “礼后乎”:早期儒家《诗》论中的“情”与“礼” 一、“礼乐之原” 二、由情入礼 三、情之所指 第三节 “形于内”:早期儒家《诗》论中的“心”与“天” 一、化用《诗》句 二、对“慎独”的论证 三、心中的天道第五章 《诗》之诠释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的建构 第一节 德性政治之典范:《诗》在子思政治哲学建构中的作用 一、“子日《诗》云”叙述模式分析 二、简本《缁衣》的启示与子思学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三、引《诗》在子思政治哲学建构中的作用 第二节 王道仁政之实录:《诗》在孟子仁政哲学建构中的作用 一、“迹熄《诗》亡”说辨义 二、《诗》乃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孟子引《诗》分析 三、“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解读 第三节 “隆礼义”之载体:《诗》在苟子哲学建构中的作用 一、荀子的经典观与《诗》学观 二、“隆礼义”之载体:荀子引《诗》分析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早期儒家引《诗》资料汇编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早期儒家《诗》论及其哲学意义》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80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