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封面

作者:柯新利著

页数:28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389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基于布局优化进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新思路,并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以全区域粮食安全为全局约束条件,以协调耕地保护与快速城市化对耕地非农化需求的矛盾为目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耕地布局优化。根据全区域粮食安全所需要标准耕地数量确定全局终止条件,根据各县域耕地非农化需求测算分区终止条件,根据各县域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测算异步演化速率,根据各县域土地利用历史规律确定分区转换规则。根据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运算得到的武汉城市圈耕地布局优化结果,确定各县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并结合各县域保证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测算各县域耕地赤字/盈余。综合考虑耕地发展权价值、耕地粮食安全价值和耕地生态环境价值,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基本价值标准。对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进行了探索。

本书特色

本书提出了基于布局优化进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新思路,并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以全区域粮食安全为全局约束条件,以协调耕地保护与快速城市化对耕地非农化需求的矛盾为目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耕地布局优化。根据全区域粮食安全所需要标准耕地数量确定全局终止条件,根据各县域耕地非农化需求测算分区终止条件,根据各县域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测算异步演化速率,根据各县域土地利用历史规律确定分区转换规则。根据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运算得到的武汉城市圈耕地布局优化结果,确定各县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并结合各县域保证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测算各县域耕地赤字/盈余。综合考虑耕地发展权价值、耕地粮食安全价值和耕地生态环境价值,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基本价值标准。对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进行了探索。

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耕地保护的意义 一、耕地保护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耕地生产力总量平衡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进一步优化 三、耕地区际协调保护,是实现耕地生产力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四、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是耕地区际协调保护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研究进展 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进展 三、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评价研究进展 四、耕地价值评估和耕地补偿价值标准研究进展 五、我国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研究进展 六、我国耕地资源布局优化的思路研究进展 七、耕地非农化压力与耕地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八、耕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第二章 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 一、1990-201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 二、1990-2010年我国土地利用动态度区域差异 三、1990-201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量区域差异 第二节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 一、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测算 二、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总体变化情况 三、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区域差异情况分析 第三节 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 一、耕地利用变化 二、粮食生产变化 三、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 四、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 五、耕地利用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三章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及其目标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人地关系理论 五、现代土地价值理论 第二节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分类及其目标 一、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 二、基于发展机会成本补偿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三、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四、征地补偿机制 五、耕地发展权补偿机制 六、耕地区际协调保护补偿机制 第三节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 一、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内涵 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意义 三、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第四章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原理 第一节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区域利益协调理论 三、帕雷托最优理论 第三节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 一、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二、确定耕地赤字/盈余 三、根据耕地赤字/盈余确定补偿标准 四、修正补偿标准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第五章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概况 第二节 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二、土地利用类型编码方法 三、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四、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 五、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近2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第六章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元胞自动机模型概述 第二节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基本原理 第三节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关键参数 一、元胞空间分区 二、分区转换规则获取 三、转换阻抗与总体转换概率测算 四、异步演化速率获取 第四节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实证及精度评估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二、模拟结果 三、精度检验 四、模型应用 第五节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土地利用优化布局中的应用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与方法 三、基于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优化结果 参考文献第七章 基于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的理论依据 一、武汉城市圈耕地区际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理论基础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 一、武汉城市圈耕地需求量预测 二、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需求量 三、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优先度评估 四、区域耕地利用优化模型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耕地布局优化数据制备 二、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第八章 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收益及其区域差异 第一节 耕地非农化收益测算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稀缺性原理 二、可持续理论 三、效用理论 四、人地关系理论 五、法学理论 第二节 耕地非农化收益测算的方法 一、投入产出模型基本概念 二、土地资源投入产出模型构建 三、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四、直接产出系数和完全产出系数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收益及其区域差异 一、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二、耕地非农化效益测算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第九章 武汉城市圈耕地区际协调保护机制构建 第一节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区际协调保护机制理论框架 第二节 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总体框架 第三节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确定 第四节 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 第五节 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武汉城市圈的实证 一、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测算 二、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第十章 耕地保护区域协调保护保障措施 第一节 耕地保护区际补偿的资金管理措施 第二节 耕地区际协调保护的法律措施 第三节 耕地保护区际协调保护的技术保障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0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