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比] 梅歇尔·梅耶 著,史忠义 译
页数:240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50905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透过作者敏锐的哲思,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实在问题。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深刻阐释了一个哲学的基础性问题,一定会对读者带来全新的启示。
作者简介
梅歇尔·梅耶(Michel Meyer),比利时哲学家米歇尔梅耶是西方新哲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西方当代最优秀的哲学家之一 。他创建了问题学理论。问题学被认为是150年以来西方的第三次哲学潮流,问题学一词也成了学术界的时髦语词,后来竟至成了西方学术界近三十年来使用最多的学术语词之一。
本书特色
思考实在、真实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从柏拉图一直到现在,皆如此。但把这个问题能说清楚的学者极少。以前的著作多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梅耶以问题学哲学为根基,从思想史演变的梳理,到畅谈自己的分析见解,一直到当代社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把握真实(现实、实在),分析很精彩,行文很简洁。
目录
(译者序一) ………………………………………… 1
柏拉图“叩问悖论”和“模糊回忆”说的
荒诞性(译者序二) ………………………………… 7
海德格尔三元论的存在论,萨特存在主义
对这种存在论的批判和超越(译者序三) ……… 14
导 语 为什么实在提出了问题? ……………… 39
第一章 当今哲学的形态与科学…………………… 47
第一节 如何开始? ……………………………… 47
第二节 根基的危机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
革命 ……………………………………… 52
第三节 科学的方法,哲学的演绎 ……………… 68
第二章 哲学的重大阶段 …………………………… 73
第一节 三个时代,三种原则 …………………… 73
第二节 “本是”(本质、存在)的第一性 …… 76
第三节 “本是”的问题可以有一个答案吗? … 87
第四节 现代性的哲学,或主体性的到来 ……… 94
第五节 哲学史应该理解为我们一直以派生方式向
其提问的叩问史,抑或从人们一直排斥的
叩问去理解? …………………………… 98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的方向:从虚无主义到个人
主义 ……………………………………… 101
第三章 叩问人和物时的发生程序 ……………… 105
第一节 类型(范畴)的新定位 ………………… 105
第二节 类型化、模态化和问题学的归并 ……… 108
第三节 类型的清单 ……………………………… 114
第四章 实在与真实 ………………………………… 117
第一节 怀疑主义与神秘 ………………………… 117
第二节 从实效性到实在与作为实在的实效性 … 130
第三节 真实的问题学语法:从量子力学到日常
世界 ……………………………………… 135
第四节 重叠与积淀(或浮现) ………………… 150
第五节 到底什么是实在? ……………………… 152
第五章 双重排斥,或者人们是怎样
思考实在的 ………………………………… 155
第一节 何谓排斥? ……………………………… 155
第二节 强势的问题学排斥 ……………………… 165
第三节 神圣和宗教的必要性 …………………… 171
第四节 弱势的问题学排斥 ……………………… 172
第五节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175
第六节 弱势者一边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 181
第六章 作为自我、世界和他人 耦合的人类的实在………………………… 186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重大问题 …………………… 186
第二节 作为实效性之物质的身体:作为回答的
人性 ……………………………………… 190
第三节 身体的辩证法 …………………………… 194
第四节 重新思考俄狄浦斯,或者人性怎样构成
自身的现实 ……………………………… 196
第五节 爱与神 …………………………………… 200
第七章 政治现实和道德现实,
或者历史的实效性………………………… 203
第一节 自我与世界及他人的关系如何体现在
集体范畴? ……………………………… 203
第二节 从神到内在性 …………………………… 207
第三节 社会流通与社会的能动性 ……………… 210
结 论 作为收入、地位和权力之
耦合的人的实在性………………………… 211
附 录 ………………………………………………… 212
附录一 维特根斯坦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分析 …… 212
附录二 布尔迪厄学术思想简介 ………………… 218
附录三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基本思路 ………… 228
节选
《哲学的叩问译丛:如何思考实在?》: 第一节 三个时代,三种原则 本是、上帝和主体代表着自古希腊以来思想演进过程中的三大区分点。这可能显得有些令人惊奇,无论如何,还是有些武断。其实,它们与此毫无关系。本是,即所有存在的东西,这是古代思想关注的核心。它符合弄清宇宙是怎么回事的愿望,神话宣称要解释宇宙,然后自己又揭示为某种虚构,某种程度上是一些悦耳动听的故事,荷马堪为这些漂亮故事的颂扬者。 客观世界之外,还有标准的他者,即上帝。我们从古代过渡到长约一千多年的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处于主体性的支配之下,亦即处于自我的支配之下。这样加起来,客观世界、他者和自我就构成了人类自古以来向自己提出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或者我应该做什么?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然而当我们更深刻地分析这三大问题时,将要出现的问题,就是弄清楚何以它们如此重要,还有为什么它们是三个而不是四个或者两个。 事实上,人的理性思维,如果我们偏爱希腊语的话即逻各斯,如果不建立在三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无法运行;这三大原则是:同一性原则、理性原则和不矛盾原则。同一性说明是什么,它确定物和人。理性以演进中的事物的过渡、运动、秩序为对象,努力透过至少表面上的不稳定性揭示某种稳定性,并且为之找到某种原因。不矛盾性主导A与非A之间的变异性,永远为了找到某种和谐,而差异和对立似乎排除和谐。有了这三大基本要求,我们就可以重新找到自我、世界和他者。这些原则永远不解释它们从何处而来,但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们所意指的东西。思想的统一性能够穿越时间而绵延就扎根于每个原则对其他两个原则的反馈。三个原则中的每一个都需要另两个才是有效的和站得住脚的。而每个时代只是侧重于其中之一并因此而得以重新找到另两个原则。理性原则肯定需要一个原则,事物才能呈现它们的真实风貌,没有理性原则,同一性原则就没有意义。而没有不矛盾原则,事物也可能不是它们的真实风貌。总之,同一性原则设定其他两个原则,这一学理适用于它们中的每一个。 所有这些原则因而构成了一种循环,并反馈到其他原则,才能使自己浮现出来,它们相互“奠定”但又没有真正地确立为基石。然而谁又能指斥它们的有效性呢?这里,我们需要有勇气找到这些原则的某种基石,该基石比它们更为根本。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照,它们保证了逻各斯的和谐,逻各斯是回答的秩序,正是以这种身份,这些原则才呈现出某种论证风貌。人们向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问题是什么呢?同一性原则要求的正是这种提问。那么对于理性原则呢?一回答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必然是一个问题。这个原则不再任由人们以通常的方式构成“一切都有一种理由”,因为如果一切都有一种理由,那么没有任何东西没有理由,因为需要不断地从一个理由上溯到另一个理由。直到什么地方呢?当然需要停下来。幸运的是,人类发明了上帝。支配问题的原则之后,主导从问题向回答过渡的原则之后,我们还有应该理解为使回答形式化的原则,这是最后一个原则,即不矛盾原则。这个原则表述什么内容呢?它表述的是:人们不能同时拥有A和非A,因为A和非A不能在同一关系下都是真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