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朴赞国
页数:255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68249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时下很流行疗愈系书籍,这些书旨在为那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身心俱疲的人带来些许温暖慰藉。但是尼采却从来不试图给人安慰,不仅如此,他反倒极为严厉地鞭策着人们。今时今日,人们都为了享受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而竭尽全力,可是尼采却说:“要活在险境当中!”“不要期待你的命运一路坦途,而应该希望它残酷多舛!”不期待安慰和同情,不要脆弱的意志,为了自身的提高和强化,我们需要痛苦而艰辛的生活。无所畏惧的意志,这才是尼采希望人类所具备的。当今世界,处处都在上演残酷的竞争,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生存下去,想知道我们的社会应该进行怎样的变革,那就有必要聆听尼采的箴言。
作者简介
朴赞国,本科及硕士毕业于首尔大学哲学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博士。现任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担任首尔大学哲学思想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以尼采和海德格尔为主的存在主义哲学。最近致力于钻研佛教与西洋哲学的比较。 2011年,凭借《元晓与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获第五届“青松学术奖”,2014年凭借《尼采和佛教》获第五届“元晓学术奖”。 主要著述有《田间路上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纳粹吗?》《内在目的论》《关于姬儿~德勒兹的》等等。另外还有《尼采Ⅰ,Ⅱ》《尼采全集16:遗稿(1882年7月~1883/84年冬)》《朝霞》《悲剧的诞生》《反基督》《象征形式的哲学》等多部译作。 王宁,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国语国文系,韩国文学硕士。从事翻译工作多年。 译有《库勒巴尔男爵的城堡》《闹闹腾腾的蔚蓝小区》、悦读版文学名著系列、姜草漫画《魔女》等三十余部作品。
本书特色
做个贪求安逸的“末人”?!还是做个气度不凡的“超人”?! 尼采认为现代人因为过于崇尚安乐而变得弱不禁风,略微遭受一点困苦,就牢骚满腹,即使面对很小的挫折,也会做出夸张的反应。对于为了迎合社会、为了追求安乐而急功近利的我们,走在时代前面的超人尼采发出呐喊“成为你自己!”成为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做一个高贵且有气质的“超人”! 成天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有时会产生质疑“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这样活着,对吗?”如果你问19世纪的哲学家尼采,人生的苦恼是什么,那他会怎样回答你呢?尼采会回答你说“活得危险一些!”“不要指望你的命运会平坦无忧,要希望更加残酷的生活。”并且还会加上一句,“爱上自己的命运吧。” “超人讲座”就是由那些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得不提出的10种质疑,以及尼采对此给出的答案构成的。当你抱怨道“我的人生为什么就这么艰难坎坷”时,尼采会答道“轻藐那些安然无恙的生活”,当你为寻找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时,尼采会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只有在无法产生那种质疑的状态下才能得到答案”。 这就说明,尼采要求的绝非希望得到慰劳及同情的软弱的精神,而是要求我们为高扬自身,而要求痛苦艰难的命运的“超人”精神。在这整个社会都围困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的时代,如果你是一个在我们该怎样生活,我们的社会应该朝哪个方向改革等问题而苦恼的人,规劝你不妨倾听书中尼采所说的一番话。 有待我们思考的人生问题 ·我的人生怎么会这么累? ·怎样活,才能活得有意义? ·怎么没有一件心想事成的事呢? ·怎样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不相信神,就会变得不幸吗? ·人活着,就一定要有信念吗? ·艺术可以改变生活吗? ·死亡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吗? ·活得像自己,意味着什么? ·怎样才能突破自己?
目录
鄙视追求安逸生活的人
人生是摇摆于欲望和倦怠之间的钟摆
对于生命的判断,不可能真实
我们所不知道的幸福的条件
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
人生,只有不执着于意义,才会变得有意义
从骆驼到狮子,从狮子到孩童
像痴迷于游戏的孩子一样生活
如果人生永恒轮回,你是否会重复现在的生活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事情都与我的意愿相悖”
没有什么比活于险境更美好
尼采为何热爱艰险多舛的命运
命运!改变它?屈服于它?还是肯定它?
残酷的考验是让我强大的最好伙伴
第四个问题“怎样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尊重你的敌人
竞争和冲突乃万物之父
为什么憎恶和恐惧竞争?
升华竞争和冲突的方法
根除欲望,生命也会被瞬间斩断
第五个问题“不信奉神,就会变得不幸吗”
真正关心你的神根本不存在
尼采为何杀死神?
耶稣并非为拯救人类而死
宗教是软弱的人所虚构出来的
如同植根于大地的树木一样生活
第六个问题“人生是否必须有信念”
信念是压迫人生的负担
畏惧成长的人才会创造信念
信念是比谎言更危险的真理之敌
摆脱人生重负,获取自由的方法
第七个问题“艺术能否改变人生”
艺术之于人生,是伟大的兴奋剂
科学知识只是生存所需的信息
艺术让人生更加丰满
用艺术来打造人生
第八个问题“死单单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死亡是人生的顶峰而非终点
死亡是让人成熟的最好契机
怜悯让人变得软弱
选择自由而自愿的死亡
第九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我自己”
绽放你自己的花朵
打造你自己的个性
你是否甘愿做受制于他人眼光的奴隶?
倦怠是生活亟待改变的信号
第十个问题“怎样才能突破自己”
不光要控制感情,还要控制身体
让弱点也发射光芒
先开导身体,然后才是思想和情感
学习观察、思考、写作的方法
节选
人生是摇摆于欲望和倦怠之间的钟摆 某些哲学家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痛苦,亚瑟·叔本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实,在哲学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大部分宗教也把我们的人生看作苦痛。这一点,从基督教把今世比作泪谷,佛教称人世为苦海就可见一斑。 其实完全不用放大到哲学和宗教范畴,几乎每个人都一度觉得人生道路遍布荆棘。我也有很强的厌世倾向,哪怕碰到一点儿困难就会感叹人生充满苦痛。 前面提到,叔本华对于活着为何如此痛苦进行了深入彻底的研究。他用一句话论述了人生的本质。 人生如同摇摆于欲望和倦怠之间的钟摆。 人是一种拥有无限欲望的存在。对美食的欲望,想拥有美貌异性的欲望,读好的大学、找好工作的欲望,希望子女取得好成绩的欲望,等等。欲望由始至终支配着我们的人生,我们为了满足欲望而努力。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痛苦,但是即使欲望得以实现,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持续很久。在没有欲望的前提下,满足感和幸福感自身是无法独立存在的。换言之,满足感和幸福感来自于欲望被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欲望得以实现的瞬间,它们就开始消失了。 例如,我们很想吃炸酱面,当终于吃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感仅仅存在于这个欲望得以满足的过程中,伴随着饱腹感的出现,幸福感开始消失,厌倦随之而来。 这种厌倦会持续很久,直至刺激我们欲望的新的事物出现,只有新的欲望才能消除这种厌倦感。然后,我们会再次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痛苦。 通过孩子玩玩具的情景便很容易理解叔本华的观点。看到诱人的玩具,孩子会产生拥有玩具的欲望,于是便央求父母买,有时候还会因此受到责备。 可是,即使是又哭又闹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玩具,对于孩子来说,因此而产生的幸福感也只不过是一瞬之间的事情。不管多昂贵、多好玩的玩具,过不了一个月,他们就会玩腻了。 玫瑰色的幸福感消失,孩子被灰色的厌倦所笼罩。于是他们开始跟父母耍脾气,觉得无聊,缠着父母陪他们玩。看到电视里比自己的玩具更好玩的新玩具,便又会产生占有欲望。看到孩子们的这个样子,就无法不对叔本华的“人生如同摇摆于欲望和倦怠之间的钟摆”这句话产生共鸣。 这种现象难道只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吗?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只是欲望的对象不同罢了。孩子们渴望的是玩具,而大人们渴望的则是更富足的生活、更漂亮的异性,住小房子的人则想要更大、更舒适的公寓。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慨叹自己处境的不堪,倍觉痛苦。可是,即便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得到梦寐以求的公寓,那种满足感也不会持续很久。我们很快就会对新的公寓提不起兴致,再次被厌倦吞噬,新的欲望来袭,我们开始想拥有更大、更舒适的居住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