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俊
页数:222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44968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地方志汇聚一个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一志在手,这个地区的山川、风物、史迹、人物全都历历在目,堪称“地方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地方志》在介绍方志的名称、种类、性质与特征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沿着先秦到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讲述了方志从孕育、诞生、定型、发展到繁盛的全过程。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地方志》内容丰富,所引历朝历代的方志资料颇多,是一本较好的了解我国方志相关知识的入门书籍。
作者简介
王俊,男,1970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1989年服役于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1990至1993年就读于空军大连通信军校。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职)。
本书特色
地方志汇聚一个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一志在手,这个地区的山川、风物、史迹、人物全都历历在目,堪称“地方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地方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介绍方志的名称、种类、性质与特征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沿着先秦到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讲述了方志从孕育、诞生、定型、发展到繁盛的全过程。《中国古代地方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所引历朝历代的方志资料颇多,是一本较好的了解我国方志相关知识的入门书籍。
目录
第一节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产生的基本条件
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的萌芽与《周礼》
《禹贡》和《山海经》
第二节 地方志的功用、现存情况及种类
地方志的功能作用
地方志的现存情况
地方志的基本种类
第三节 地方志学基本发展概况
地方志学的形成与发展
地方志学的学科地位
地方志学的研究对象
地方志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地方志体例与编辑整理
第一节 基本体例与体裁章法
地方志的基本体例
地方志的纂撰体裁
地方志的图表
地方志的章法
第二节 地方志编辑整理
地方志的目录与提要
旧志整理
第三章 秦汉魏晋时期的地方志
第一节 秦汉魏晋地方志概况
秦汉地方志概况
魏晋地概况
第二节 秦汉魏晋名志举要
《三秦记》
《陈留风俗传》
《南州异物志》
《三巴记》
《畿服经》
《十三州志》
《广州记》
第三节 秦汉魏晋时期的方志学家
裴秀
山谦之
顾野王
第四章 隋唐互代时期的地方志
第一节 隋唐五代地方志概况
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
隋唐地方总志介绍
隋唐地方志的价值
第二节 隋唐五代名志举要
《蛮书》
《桂林风土记》
《吴地记》
《沙州图经》
《西州图经》
《沙州伊州地志》
《寿昌县地境》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方志学家
贾耽
李吉甫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地方志
第一节 宋元时期地方志概况
宋代地方志发展和定型
宋代地方志编修概况
元代地方方志编修概况
地方志理论的初现
第二节 宋元时期名志举要
《吴郡志》
《长安志》
《咸淳临安志》
《齐乘》
《延祐四明志》
《大德昌国州图志》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方志学家
宋敏求
朱文长
范成大
罗愿
周应合
第六章 明代的地方志
第一节 明代地方志概况
政府高度重视修志
明代地方志的特点
第二节 明代名志举要
《大明一统志》
《山西通志》
《滇略》
《徽州府志》
《兰阳县志》
《寿宁待志》
第三节 明代的方志学家
莫旦
杨循吉
唐锦
闻人铨
郭子章
陈继儒
第七章 清代的地方志
第一节 清代地方志概况
清代地方志编修概况
清代修志流派分析
第二节 清代名志举要
《凤台县志》
《乾隆永清县志》
《嘉庆广西通志》
《乾隆汾州府志》
《光绪顺天府志》
第三节 清代的方志学家
胡渭
章学诚
戴震
钱大昕
武亿
吴廷燮
张维
参考书目
节选
《中国古代地方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地方志学的学科地位 对于方志学的学科地位,学术界的认识尚有不同的观点,未趋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方志学目前尚不具备独立的条件和基础,应当隶属于相关学科之下。从旧方志学产生之日,就有所谓历史派、地理派之争。当今则有“史学分支”“行政管理学的一部分”“区域地理学”等说法。这些说法尽管对方志学属性认识不一,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否认方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种意见认为方志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张方志学科独立的意见虽说是近几年的事情,但目前却颇有市场,大有日渐其上之势。很多人认为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当代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以及方志学特有的研究对象,使方志学已渐向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横向综合性学科发展。 方志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方志编修实践而发展的。方志编修在唐以前,受地学影响较大。两宋以来,则受史学影响较深,特别是清代章学诚强调“志属信史” “志乃史体”,将方志学纳入史学范畴以后,一直到民国,人们多认为方志学是史学的一部分,在修志实践中这一观点影响至深。客观而言,方志学虽创自章学诚之手,但正式提出“方志学”一词,并以方志学作为一门专学进行研究则自民国时期始。民国时期各家方志学理论,基本上仍祖述章氏,置方志学于史学门下。旧方志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是极其缓慢的,不仅与方志悠久的历史不相称,而且也远落后于史学的发展。因此,人们批判旧志发展缓慢,自宋以后中国方志内容、形式很少变化的原因,除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之外,方志学理论发展缓慢、不具独立学科地位和严重脱离实践不能不说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特别是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大规模的修志实践,方志学有没有独立的必要和可能呢?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特有研究对象与客观条件的形成。就社会实践需要而言,新志内容事涉百科,兼及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已远远超出史学或地学的范围。如果仍将方志学置于史学或地学之下,史学或地学的理论已不足以完全说明和解决新志编修工作的许多问题。另外,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科学的发展已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目前方志学的研究已呈现了横向、综合的特点。学科理论的现代化、学科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和学科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学科内容的综合化,也客观要求方志学从史学或地学的门下独立出来,这不仅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方志学的研究对象而言,中国地方志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不仅类型日丰、内容日趋综合、体例越演越精,而且还形成了志书所特有的综合性、区域性、连续性、资料性的基本特征,创立了不同于史书或其他书籍的独具特色的体裁形式。同时方志的编修工作已不再是少数封建官员和文人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群体的文化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学是以方志、方志事业及相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既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又有界分清楚的研究范围。 就客观条件而言,方志编修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方志学遗产,而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大规模的修志实践,又为我们总结和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有生命的有关新志编修的经验和理论。这样就为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为方志学科的系统建立奠定了基础。另外,全国方志学理论研究的队伍与机构已经系统形成。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到地方各级修志机构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从全国到地方的各级地方志协会及各专业志研究机构的设立,使方志学科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支不同层次、为数众多,既有理论又富修志经验的专业队伍,为方志学科的研究深入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与人员的保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客观社会实践的需要,还是从方志学科研究对象和客观条件的形成来说,方志学都已经发展到寻求自己独立学科地位的时候了。任何一门学科在科学殿堂中的地位,都是由其本身决定的,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方志学应当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横向综合的独立学科。确立方志学科的独立地位,无论是对指导新志编修实践,还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