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孜勤著
页数:227页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382903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客观、全面地回答了20世纪90年代后, 学雷锋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境遇发生改变的缘由, 厘清了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活动的关系, 更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历史定位作出了比较公允的判断和评价。
目录
第一章 走近雷锋
第一节 由“说不尽”到“说得尽”的雷锋现象
第二节 雷锋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三节 学雷锋活动与新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第二章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容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实质
第二节 雷锋精神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雷锋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三章 雷锋典型被发现以及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雷锋被发现的过程
第二节 毛泽东为什么要号召人民向雷锋学习
第三节 雷锋精神为什么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1963-1965年国内学雷锋活动简略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学雷锋活动简介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学雷锋活动与“批刘、批邓”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对雷锋形象、雷锋精神的肆意扭曲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雷锋活动简略
第一节 学雷锋活动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学雷锋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雷锋精神遭受冲击和质疑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掀起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
第一节 学雷锋活动的新特征、新内容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理论界对雷锋精神的集体捍卫
第三节 市场经济背景下雷锋精神遭遇现实的冲击
第四节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理论探索
第七章 论“雷锋塔”的倒掉
第一节 “雷锋塔”的倒掉
第二节 “雷锋塔”命运的衍生
第三节 “雷锋塔”倒掉给我们的启示
第八章 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对比研究
第一节 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 学雷锋活动与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对比
第九章 共产主义道德的再审视
第一节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及主要体现
第二节 共产主义道德的再评述
第三节 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历史宿命
后记
节选
针对当时社会上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价值规律、有偿服务是不是与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矛盾这一问题。199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发扬雷锋精神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社论,文中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领域当然不能无视经济效益和价值规律,但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既有相互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一面,因而风格总是要讲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总是要提倡的。”文章的理论分析虽然不是很透彻,但它能把等价交换、物质利益原则与弘扬雷锋精神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对待的分析则是值得借鉴的。后来,杨萃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讲等价交换,实行物质利益原则,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也是必须提倡的。二者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不但不相互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必须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不能因为提倡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就不讲物质利益原则;另外一方面,我们讲物质利益原则,不是提倡一切向钱看,不能只讲物质利益,不讲奉献精神,因为靠物质利益不能解决一切,金钱也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平等交换、有偿服务是不是与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矛盾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当时的理论工作者没有拿起道德的大棒挥向提出这一疑问的人们,而是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历史反思。20世纪60年代我国存在许多“左”的影响和思潮,虽然也强调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关系,但是有意无意抹杀了合理的个人物质利益要求,陷入了精神万能、“突出政治”的深渊。 ……













